□其乐格尔 张雪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健康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永续发展。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节点,巴彦淖尔市在生态保护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官方媒体在黄河生态保护议题的传播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承担着政策解读、成果展示的信息传播功能,更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彦淖尔生态保护议题传播现状分析
从传播主体角度来分析,当前,巴彦淖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媒体介入、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政府部门作为传播主导力量,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政策信息与治理成果。2024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态治理284.9万亩,这一显著成果通过官方渠道得到广泛传播,彰显了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效。新闻媒体方面,以《巴彦淖尔日报》为代表的地方媒体承担着重要的传播职责,通过深度报道、专题策划等形式,系统阐释生态保护政策。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传播实践,通过学术研究、科普宣传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生态知识解读。
从传播内容来分析,巴彦淖尔地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传播内容体系。政策传播层面,能够系统解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地方政府的实施方案等,为公众理解生态保护工作搭建了清晰的政策解读框架。比如,通过丰富的传播内容全面呈现乌梁素海综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等生态工程进展,直观反映生态治理成果。
二、巴彦淖尔生态保护议题传播的显著特点
在地域文化表达与生态书写的实践中,巴彦淖尔地区充分发挥河套文化、黄河文化的独特优势,将生态保护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挖掘“塞外江南”的文化内涵,讲述黄河与河套平原的千年情缘,将抽象的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态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增强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同。
在全媒体传播矩阵方面,实现了不同传播平台的良好传播效果。比如,2024年8月21日到22日,“大河壮阔·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通过实地采访的方式,观众能够感受巴彦淖尔市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这次活动集合全国党媒资源,采用大型全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全方位联动,充分展现了巴彦淖尔地区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实际运用效果和影响力。
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参与进一步丰富了生态传播的路径和形式。2025年7月24日至8月10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总裁俞敏洪率东方甄选团队一行56人开展为期18天的“穿越内蒙古”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团队通过“东方甄选”APP及“俞你同行”个人抖音账号,在内蒙古10个盟市的重点文旅景区开展50场直播。其中,巴彦淖尔之行涉及乌梁素海生态旅游区、五原县塔尔湖梨花营地、磴口县鸡鹿塞、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景点,借助网络直播的实时互动特性,让公众在轻松生动的传播场景中了解巴彦淖尔地区生态保护成果。
三、经验与启示
在多元和谐的传播治理体系方面,巴彦淖尔地区的经验表明,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制定传播策略,提供权威信息;媒体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质量,通过有效安排,确保传播主体间的有效协调,避免信息不一致、传播碎片化等问题。这种跨区域协调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推动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层面,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传播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在技术层面,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精准度。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在创新文化传播路径上,生态保护传播要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嵌入,增强传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挖掘地方生态文化资源,讲好生态保护的本土故事,让生态保护理念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得到阐释和传承。利用节庆活动、文艺创作、教育实践等多种载体,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日常文化生活。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表达,让生态保护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实践。
结语
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传播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互通、经验交流与资源整合,形成多方协作的传播网络。搭建开放包容的传播平台,推动良性竞争与共同发展。
数智化时代,生态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发挥专业机构的主体作用,又要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传播生态。未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生态保护议题的传播更需要不断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传播机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本文系巴彦淖尔市2025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融媒体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议题的传播生态考察与优化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其乐格尔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 张雪峰系临河区第四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