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其实践探索

作者:李阅 代丽丽

        □李阅    代丽丽

        河套地区,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河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探索可落地、可操作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不仅能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本文尝试从历史价值的呈现和实践探索角度出发,探讨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  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一)从军事要地到文化交融枢纽

        河套地区的地理优势,使其自先秦时期便成为中原与草原的“缓冲带”和“    交汇点”。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率先在此修建长城、开垦农田,将中原农耕技术引入河套,形成“农牧共生”的经济模式。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后设立朔方郡、五原郡,迁徙数十万民众到此屯田,使河套成为西汉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农牧交融”的历史,塑造了河套文化的多元性。以民间艺术为例,“二人台”起源于清朝中后期,是山西、陕西移民将“秧歌”与蒙古族“坐腔”结合的产物,剧中既有用汉语演唱的故事,也有融入蒙古族音乐元素的“牧歌调”,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走西口”,从清朝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山西、陕西、河北民众迁入河套,他们带来的“晋商文化”“农耕技术”与当地的“皮革技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河套民俗”,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

        (二)从有形遗存到生态智慧的保护与传承

        在有形遗产方面,阴山岩画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岩画群之一,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现存岩画5万多幅,内容涵盖狩猎、放牧、祭祀等场景,其中“太阳神”岩画、“群虎图”等,呈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河套先民的生产生活,建成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是中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系统展示了河套文化从远古时期到今天的发展脉络,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知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

        在水利遗产方面,河套地区的“引黄灌溉”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民国时期修建的“义和渠”“通济渠”等灌渠,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河套灌区的入口,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于1959年6月动工,1961年5月建成运行,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供水、生态补水等功能。”这种“因水而兴”的优势,不仅奠定了河套“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更传承了“节水优先、因势利导”的生态智慧。如今,河套灌区仍保留着“斗渠、农渠、毛渠”三级灌排体系,通过“浅浇快轮”的灌溉方式,提升了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黄河流域节水灌溉农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  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从“零散保护”到“系统推进”

        针对河套地区文化遗产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可参考“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如,将阴山岩画、三盛公水利枢纽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岩画修复、枢纽维护;将“二人台”“爬山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自治区级保护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负责,设立专项基金,定期资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技艺教学;对河套地区的古村落(如,干召庙镇民主村),由文旅部门牵头,制定“村落保护规划”,保留传统民居风貌。

        (二)开展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

        可以在河套地区中小学开设“河套文化校本课程”,分学段设计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以“故事教学”为主,通过《河套民间传说》《阴山岩画的秘密》等绘本,让学生了解河套文化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参观阴山岩画博物馆、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大学阶段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指导学生围绕“河套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二人台的创新发展”等课题开展调研,形成研究报告。

        (三)打造“线上+线下”平台

        线下方面,河套地区等主要城市的广场、公园设立“黄河文化长廊”,通过展板、雕塑展示河套历史文化。例如,巴彦淖尔市黄河湿地公园内的“黄河文化雕塑群”,已成为市民休闲、拍照的热门地点。线上方面,可以搭建“河套黄河文化云平台”,开设“非遗直播”“文化讲堂”栏目,邀请二人台传承人、岩画研究专家进行直播讲解,进而扩大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提升其影响力。

        (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可触摸、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可以以阴山岩画为创作元素,开发“岩画文创”系列,包括岩画图案的丝巾、笔记本、冰箱贴等,目前河套地区已有多家文创企业从事岩画文创开发;以“二人台”为案例,积极打造“沉浸式演出”,在河套地区影剧院推出“二人台”实景剧,将河套移民故事、民俗文化融入剧情。

        结语

        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既体现在“农牧交融”的文化格局之中,也蕴含在“因水而兴”的生态智慧里,更凝结在“团结奋进”的精神品格之中。河套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从保护、教育、产业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唯有如此,才能让河套地区文化遗产从“历史记忆”变为“现实动力”,为河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李阅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代丽丽系临河区汇丰学校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