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的鲁迅研究在八十年代的学术意义

——以《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为例
作者:杨婧

□杨婧

一、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汪晖的研究不仅关注鲁迅的创作,还注重对鲁迅思想的研究。汪晖指出,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突出地体现在鲁迅与外来文化的历史联系和比较研究之中,鲁迅与俄罗斯古典文学,尤其是鲁迅与安德列耶夫、陀斯索耶夫斯基等在传统意识形态上被称为“反动作家”的关系得到了广泛重视,鲁迅与尼采这一复杂敏感的课题多次成为人们讨论的对象,鲁迅成为世界性联系的巨人。但是,同时汪晖指出对鲁迅先生的研究存在两种先定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涉及的是鲁迅与“反动”作家的关系,其立论的方式是革命民主主义者鲁迅为什么会接受尼采这样的“反动”思想家的思维成果,汪晖通过对这类文章基本思维逻辑的分析,提出问题:全部立论建立在两位思想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判断之上,人们并没有去细致地分析尼采思想的实际内涵,没有以二十世纪现代文化思潮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去透视尼采多方面的、极其深远的意义,从而也就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以中国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为唯一参照,以意识形态判断为唯一尺度。汪晖在文中举例其他作家分析《野草•复仇(其二)》,指出其分析完全脱离作品的独特表现方式和《野草》象征性描写所隐含的深刻而复杂的精神现象,作品的分析在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参照之下只能成为一种不必多加探究的否定性的精神现象。

二、挑战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框架

汪晖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从精神文化领域出发,对鲁迅作品进行了解读。在鲁迅研究早期,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无所不包的解释性理论,构成了鲁迅研究基本分析和评价的工具和尺度,并由此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是鲁迅研究的基本构架是由这个先定的意识形态为基准,而不是由鲁迅自身的精神结构为基准。如汪晖例举陈涌同志对鲁迅小说的研究,陈涌认为《呐喊》《彷徨》无非是以形象的方式表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一系列命题,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的致命弱点问题,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农民的政治反抗问题等等,由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构建起来的鲁迅小说的阐释体现必然也就有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第二个结果是鲁迅研究在很大成为对某种先定的“神圣”或“绝对”的论述,鲁迅的形象被“圣化”了,从而斩断了鲁迅精神与生活那种深刻的批判性的联系。鲁迅变成了“至圣先师”,而鲁迅本人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消失在历史的天际,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仅仅是“民族英雄”的鲁迅、“阶级斗士”的鲁迅、“党的”或“党派的”鲁迅;除了阶级的民族和党派的情感和思想而外,鲁迅不再有其他的情感与思想。汪晖对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的鲁迅研究做出了批判,认为人们应当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变迁的历史中来理解鲁迅,而不是从普遍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来理解鲁迅,这对于当时的学术界而言,是一种新的声音和力量,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汪晖的《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来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在《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中,汪晖对王富仁博士论文中提到的“回到鲁迅那里去”作出了思考和批判,“回到鲁迅那里去”指的是否定鲁迅研究的先定政治意识形态前提,提倡回到鲁迅本身研究,一方面从政治视野肯定了“回到鲁迅”的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指出口号的批判性是有限的,汪晖以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为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回到鲁迅”以“思想革命”为起点和终点,具有先验性、决定论和反映论缺陷。汪晖同时指出王富仁的局限性不在于他的具体结论方面,而是他的思维方式,其思维方式局限主要地体现在他的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和由这种决定论方法建立起来的完整体系之中。如汪晖分析王富仁的博士论文第二章“论《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可以看出,王富仁关注的仅仅是进化论、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等所谓“意识本质”,而作家的经验、感性的、文化心理层面则显然属于非“意识本质”而不能进入研究视野。汪晖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近期的鲁迅研究进行了思考:一、由于研究者知识上的限制和方法上的陈旧,大量的论文缺乏细致的实证主义分析和理性思辨,尤其是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命题显得空泛、抽象;二、由于研究者的现实感和批判精神对于研究过程的过度渗透,研究的批判性往往遮盖了深度的不足,例如,对鲁迅的文化批判的研究往往没有深入地思考鲁迅与传统文化的极其深微曲折的联系。

(下转7版)

(上接6版)

三、新的理论体系和概念系统常常是在未加科学界定的情况下即进入研究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似是而非的先定判断和先验概念。四、一些研究者在宣称人格平等的同时,还没有以此为前提,建立起对于鲁迅的独立批判眼光……这种理想批判的精神体现了属于青年一代的启蒙派的鲁迅研究的开拓性与思辩性,他对历史上鲁迅研究的问题探讨,反映了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对于激发年轻一代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与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以学术写作为导向的文科研究生课程‘科教融合’教学模式探索”(1205052)研究成果)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