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嘴遗址(西—东)
□ 郑龙龙 刘斌 胡怀峰 霍建国/文 岳够明 刘斌 菅强 胡怀峰/图
战国秦汉时遗址
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城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牧人嘎查北部,俗称城圐圙。城址恰好处在阴山以南的关隘险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该城平面呈正方形,坐北朝南,东西960米、南北约960米。古城主体建筑为夯筑,城墙遗存最高处可达8米,墙体顶宽5米、基宽8米。南墙与东西墙中各设一城门,门宽12米,门外设瓮城。四角设有角楼。南墙及东西墙均有马面。城外有护城河。地表散见有大量建筑构件、陶器残片以及古钱币,年代涉及汉、唐、西夏等朝代。因而推测古城始建于西汉,历经北朝、唐、宋、西夏等朝代。
根据现有资料和城内发现的陶器残片判断,该城始建于汉代,为汉塞外受降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此城。当时匈奴统治北方大片地区。元封六年(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去世,其子继位,称儿单于。当时匈奴中的一个左大都尉打算杀掉儿单于带兵投降西汉。汉武帝同意其归降,并派遣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后驻扎在受降城的汉军撤回,这里成为一座空城。此后北朝、隋唐、宋、西夏、元等都曾沿用此城。唐代,新忽热古城是燕然都护府所在地。宋以来,巴彦淖尔乌梁素海以西地区尽为西夏统辖,并在此设立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山威福军司。新忽热古城位于西夏国东北边境,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加之现存的新忽热古城主体是西夏时期增修扩建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即为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是成吉思汗首攻之城。元代时新忽热古城最为繁盛,为兀喇海路。阿拉坦汗统治时期古城是仅次于板升城的军事、经济、贸易重地。明代之后古城逐渐衰落。
新忽热古城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历史沿革长,文化内涵丰富,城市建制较高,是巴彦淖尔地区十分重要的古代城址之一,对研究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城市建置、历史沿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乌拉特前旗小召门梁城址
乌拉特前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乌拉特前旗明安镇义和店村西小召门梁南山坡下,这里地处巴音查干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20世纪50年代,张郁先生发现该城址,并进行详细勘察。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测量。城址分南、北、东三个小城,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以北城为主,建筑亦较坚固。北城呈正方形,有内外二重垣墙,基宽约6米、残高约0.5米。城外有护城壕。外城垣与内城垣之间相隔6米。城内东西80米、南北87米。内外城垣南墙正中均有城门,宽5.5米,方向南偏东5°。城门附近有散乱的石柱础。内城西北角有正方形建筑基址,城中央和东面两侧亦有方或圆形大小不同的建筑遗迹。北城南城墙以南、西城墙南段以西,又有一曲尺形城池。其东北部依托北城南墙以及西墙南段。城址东西189米、南北179米。城墙湮没倾颓程度更甚于北城。北城以东另有城垣痕迹,但已模糊不清。
城内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瓦片等遗物,其中北城地表为最多,散布在建筑基址附近,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松叶状等,有一定数量素面陶,器形有罐、钵等。部分陶器制作精细,器表磨光。根据采集遗物推断,该城址年代为西汉早期。《汉书·匈奴传》记载:“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由此可见,汉代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置诸多类似于小召门梁的小城堡,不仅可以巩固边陲,防备匈奴侵犯,又有阻止降俘、犯人潜逃的用途。小召门梁城址的三座小城,相辅相成,且具备内、外城墙以及城壕三重防卫体系,防御功能极大提升。放眼周边,此种城堡布局绝无仅有,为我们研究阴山地区城址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资料。
乌拉特前旗补拉城址与尤家圪堵墓群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补拉城址位于乌拉特前旗明安镇尤家圪堵村西南、明安川中部,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并有山间河流从城址旁流过,水源较为充沛,非常适合农牧业生产。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记录过该城址。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
补拉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夯筑土墙,南墙中部设门,城内北半部暴露长方形夯土房基3处。城内曾采集到泥质灰陶弦纹罐、灰陶残片、绳纹筒瓦、“五铢”钱等文化遗物,年代为汉。城址东部为尤家圪堵墓群。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记录过该墓群。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该墓群分布在东西1500米、南北600米的范围之内,较为分散。现地表基本为平地,只在墓葬区南侧保留有3座封土堆。早年曾发现2座墓葬,分别为长方形砖室墓与竖穴土坑墓,年代为汉代。
由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汉王朝在明安川上设置了众多城址以及居民点,文物普查时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系列的汉代遗存,补拉城址与尤家圪堵墓群即是其中的两处。这两处遗存空间上较为靠近,所处年代也基本相同,是同一遗址群的两个组成部分。城址内是生活居址,城外是农田,东部是墓葬区,形态、结构较为完整。这对于研究汉王朝在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垦、戍边活动以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乌拉特前旗三老虎沟城址及朝阳墓群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老虎沟城址位于乌拉特前旗明安镇毛家圪堵村乌拉山北麓三老虎沟口,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60000平方米。残存南墙、东墙,夯筑而成,夯土明显。断崖处看,文化层约1~1.5米。北、西残垣附近及夯土城墙内发现大量建筑构件及陶片。根据调查判断,该城使用时间较长,且存在大型建筑遗迹。
城址东南约3公里分布有朝阳墓群。墓群地处乌拉特山北麓的山间河谷平原地带,遗迹较为明显。
墓群分东、西、北三区,面积约50000平方米,墓葬年代皆为汉代。东、北区以中型斜坡墓道单室砖墓为多,墓室为长方形,长4~6米、宽2~3米,内有木棺和木椁,有单人、双人或多人葬。西区以小型单室砖墓为主,墓室长2~2.5米、宽1.2~1.5米,均为单人葬。墓葬区地表遍布陶片、绳纹砖。墓葬出土有陶灶、罐、樽、铜泡钉、盖弓帽、铺首、兽足、车马器、“五铢”钱以及漆器残片等。1989年,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与乌拉特前旗文化局于朝阳乡政府东侧曾清理长方形砖室墓葬1座,年代为西汉晚期。三老虎沟城址与朝阳墓群相距较近,年代大体相当,据此推断城址属于汉代筑造的边疆防御城堡,用于扼守要塞,抵御入侵,而墓群即为城内军民死后埋葬之所。 (下转5版)
(上接4版)
乌拉特前旗西山嘴遗址及墓群
巴彦淖尔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桥南村的台地卧羊台,遗址地处后套平原东端、乌梁素海南、乌拉山西端截止处,因遗址所在台地名为“卧羊台”,该遗址又称卧羊台古遗址。
西山嘴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遗存分布较散,内涵也较为丰富。地表散见有陶瓷片及动物骨骼。采集有石斧、石磨棒、灰陶片、“五铢”铜钱、白釉瓷碗、灰釉瓷碗、青釉瓷碗、青釉瓷盘、黑釉瓷罐残片等。根据采集物分析,遗址年代涉及新石器、汉、北魏、隋、唐、西夏等时代,延续时间较长。
在西山嘴遗址边侧还分布有大量墓葬,因处于卧羊台上,又称卧羊台墓群。该墓群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地表散见大量绳纹砖、灰陶片,采集有泥质灰陶弦纹罐残片、“五铢”铜钱等。墓葬以中小型单室砖墓为主,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墓葬平面呈长方形,长2.5~4米、宽1.5~2.2米,以双人合葬墓居多,单人墓较少。2003年发掘的墓葬中M1、M2为汉墓。其中M1为砖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组成,攒尖顶,墓道位于墓室西部,出土有陶楼、陶灶、陶耳杯以及砚、铜镜、铜钱等随葬品。M2为土洞墓,分前、中、后三室,有耳室,出土有陶罐、铜钱等遗物。M3、M4为北魏墓葬,皆为单室砖券墓,攒尖顶,墓道位于墓室西部,出土有陶盘口壶、陶罐、铜车马件等,其中两件陶罐分别埋于南北壁中部铺地砖下,且罐内有谷类作物。另外还清理2座石圹墓,由不规则的石块砌出墓圹,墓内只出土有部分马骨,推测为游牧民族墓葬。
西山嘴遗址地处卧羊台上,“在卧羊台之上,可俯瞰后套平原东部大部地区,居高临下,控制乌拉山西南及后套之交通,形势十分扼要,实属咽喉所在。观今思昔,遗址可能为古时军事上控制乌拉特前山及后套交通的屯戍之所。”另外,遗址周边的墓葬不仅有汉民族的墓葬,也有游牧民族墓葬,且年代跨度非常大,可见该地区古往今来作为战略要地,一直为古人所占据,生时在此地生产生活、戍守保卫,死后又葬于此地。西山嘴遗址及墓葬的调查、发掘,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沿革以及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乌拉特后旗达巴图古城
位于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那仁乌布尔嘎查北5公里,古城夹在东侧的达巴图沟和西侧的查干沟交汇处的二阶台地断崖上,与达巴图沟河床西侧高差20多米。古城南面为沙地,西面是一小山坡,北为阴山山脉,为扼守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1世纪初,文物工作者曾调查过该古城。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再次调查了该城址。
古城由南北两个小城组成。北城呈方形,略小,边长35米左右,墙基宽6米、顶宽约3.5米、高约6米。墙体用较大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墙内填充小石块与砂子。城内东北角建有登城的台阶状踏道。北城南城墙中部开城门,宽约4米。南城呈长方形,略大,其北墙共用北城南墙并向西沿筑。城址东西长约64米、南北宽48米。墙体较窄,宽约2米、残高2米。在南墙中部开门。城内有石砌房址八座,并有现代建筑痕迹。地表曾采集到汉代铁釜残片、铁甲片、铁箭镞以及泥质灰陶残片。
在城址西北部缓坡之上,有一段东北—西南走向石墙,长约300米,墙体用石片垒砌,中部填以砂石,东北方向与巴图沟对面石墙遥相呼应,西南方向的山包顶部有一石砌烽火台,再往西南则不见有石墙延伸。
达巴图古城南北两座城址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并非为同时代一次建成。古城西北发现的长城遗迹延伸至此处截止。据此有学者推断北城为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所筑高阙,南城为汉代扩筑,辅佐北城防御。它的发现对于探索赵长城的西部边界、高阙位置以及汉代在阴山南麓西段的防御系统均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巴彦淖尔文化遗产》(陈永志等主编;文物出版社 2014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