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接上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
我国岩画遗存较多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09年,在所辖的4个地市的9个县市区发现48处岩画遗址,占全国登记总数1228处的3.9%。其中进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其余24处没有进入文物保护单位。苏峪口岩画分布在贺兰山苏峪口沟。1984年,全区文物普查,在这里调查到岩画的数量有150多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进山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损毁。现如今共发现岩画100多幅。画面中有人面兽、手印、马、羊、驴等,以人面兽为大宗。贺兰山小西峰沟共有四处,有单体的,也有多个岩画在一起的。有虎、麓、马、人、牛、羊等。贺兰口沟岩画约有千幅个体图形,人首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有部分的人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场面。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贺兰山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娱乐、交媾等生活场景,以牛、羊、马、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贺兰县大西峰沟岩画凿刻在长约10公里的山沟两侧石壁上,题材有牛、马、羊、虎、驼、人面像、放牧图等50幅。灵武市二道沟岩画内容丰富,造型粗犷、构图朴实。根据画面内容分为人物像、动物图、狩猎图、驯养图、文字符号、交媾图等六种类型。三叉口岩画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阴刻岩画30余幅。内容有放牧、大角鹿、人面像等。白芨沟洞穴岩画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白芨沟杏花村。是贺兰山唯一的彩绘岩画。坐落于白芨沟一个天然石洞的石崖上,内容比较丰富。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黑石卯岩画采用敲凿法、研磨法,个别使用了划刻法。画面以动物图案居多,主要有北山羊、岩羊、盘羊、黄羊、骆驼、马、梅花鹿等。也有人物图案,反映舞蹈、射猎等场面。贺兰山大水沟岩画内容为人面像、鹿、战争、交媾图等,凿刻与磨刻混合,主体部分有打破、叠压关系,部分风化。大水沟的另一组磨制岩画三处。有男女头像和线条凿刻鹿及盘羊图。石嘴山市平罗县贺兰山大西峰沟岩画内容有人面像、羊、马、虎、马鹿等原始动物、生活图案。刻制方法和艺术风格与贺兰口岩画基本相似,均为磨刻和凿刻。还有形似手掌或脚丫、蝴蝶或老鹰图案、交媾图。吴忠市青铜峡市四眼井岩画内容丰富,主要有:鹿、北山羊、人骑、骆驼、手印、太阳、生殖器、羊圈、神羊、兽面、长腿鸟等内容。岩画使用了磨刻、凿刻、敲刻等刻法。中卫市沙坡头区大麦地岩画分布范围南北长2.56公里,东西宽1.6公里。有岩画2337幅,共单体图像7813个。内容主要有羊、马、牛、驼、鹿、虎、豹、狐狸、鸟、人体及文字等。其中6人射箭争战图、5人射猎图、4人骑马争战图、骑马放牧射猎图、群鹿图、巫师图、多人围猎图、骑马举旗图为珍品。岩画创作技法有研磨、敲、凿、刻、磨并用等。在此范围内,还见到石垒砌的古人类居住遗迹,也有个别泥质的陶片和加工石器材料。中卫市沙坡头区枣刺沟岩画,展现个体图像1736个。画面内容主要有岩羊、牛、虎、豹、鸟、鹿、马、房屋及植物等。中卫市中宁县黄羊湾分布着400多幅岩画,内容有山羊、鹿、狼、蛇、驼、虎、射猎、舞蹈、琼面、手足印等,内容十分丰富,凿刻方法有敲击法、磨刻法、划刻法等,年代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如琼面像等,下限在西夏时期,因为刻有西夏文字,其分格与手法和贺兰岩画,大麦地岩画相同。中卫市中宁县石马湾岩画分布在5个沟段内。共有单体岩画122幅,主要是马、羊、驼、狼、射猎、骑马、舞蹈等,还有3个西夏文字。
甘肃省岩画
目前发现在境内8个地市的12个县区有74处岩画遗存,占全国1228处岩画遗存的6.02%。其中有11处为2级(省级)保护单位、4处3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项占岩画遗址74处总量的20%。其余的80%都未进入文物保护单位序列,目前还没有国保单位的岩画遗产。甘肃岩画与北方岩画风格完全一致,由于古代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水草丰美,所以岩画内容以动物、狩猎、图符、祭祀与宗教等为主。虽然马场、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非常发达,但迄今还未发现彩绘型岩画,全部为凿刻研磨型岩刻。红石崖岩画位于景泰县红石崖沟北面的石崖上。系以密集点琢的手法敲砸成微凹的线条组成。内容有鹿、马、羊、同心圆等。姜窝子沟岩画位于景泰县红水镇一座山顶上,题材比较丰富,有群鹿图、大角羊、舞蹈人、连枝同心圆、狩猎图。以写实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历史先民联手猎取野兽的场面,以密集点啄的手法敲凿出动物及猎人微凹的剪影效果。彭家峡岩画位于景泰县境内,以密集点啄的手法凿刻出形态各异的大角羊漩涡纹与交媾图等和比较怪异的图记。水沟道经湾岩画位于靖远县境内。为阴刻技法,岩面上有两只奔驰追逐的麒麟,由左向右前后嬉戏,昂首阔步,形象生动。在后面一只麒麟身体下端阴刻有“奉天敕”等楷书文字。四道股形沟岩画位于嘉峪关市的黑山南麓,为黑山岩画的组成部分,属摩崖浅石刻岩画。刻凿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有人物、动物、狩猎、舞蹈、车辆等个体500余个。大泉岩画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石崖岩面上,现存人物、动物、器具、象形文字等各种图像50多个。新石器时代阴刻岩画,是河西走廊中段代表性岩画。太庙大崖洞岩画位于成县一处天然岩洞内岩画刻于洞口左侧岩壁之上。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岩画一组三个个体形状各不一样,其中有太阳的标记。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大勒巴河岩画整体保存较完整。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小白沙沟岩画,刻有蹄印不同的圆圈,画面模糊不清。灰房底子岩画采用线刻法和剔地法,内容为射猎等生活场景及羊、牛、鹿、豹、狗等动物形象和个别奇特的原始文字符号。均为秦汉遗存。岩画雕刻手法古朴,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时期祁连山区草原牲畜动物形象和民族文化生活风貌。魏家沟东梁顶岩画采用线刻法和剔地法,内容为射猎等生活场景及动物形象和个别奇特的原始文字符号,也为秦汉遗存。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山口中梁岩画周围生长有芨芨草等十多种植被及甘草等中药材。内容为射猎等生活场景及羊、牛、鹿动物形象和符号。
(未完待续)
内容转自《中国岩画(中英文)》期刊2016第3期(总第3期)
(作者系文博研究馆员,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中国岩画学会创会会长、总工程师、终身名誉会长;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期刊总编;内蒙古文物学会高级顾问、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