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阿尔善河》的写实映照

作者:张彩华

□张彩华

作家韩伟林的长篇小说《阿尔善河》(2023年12月出版发行),带着对草原深厚的感情,对草原人民命运以及草原发展的深切关注,以阿尔善河与辽阔的草原为背景,对1945年至新时代70多年历史跌宕和时代巨变中,草原上几代人的努力拼搏,个人命运遭际和情感羁绊进行了描述。小说重点刻画了阿勇嘎、永青扎布、吴喜德、阿古拉教授等老一代草原人,从反抗压迫到建设新家园;刻画了努尔金、明根、巴特尔、蒙更高勒等新生代草原人,从盲目发展破坏导致草原荒漠化,到合理规划生态得到保护和平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探寻共同富裕之路上的奋斗历程。

写实映照草原之美

小说是作家生活经验的解读,也是作家开阔视野和深度思考的文学表达,所以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书写自我对世界的情感和认识。

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无论生活在城市、乡村还是草原,描述人物生存的环境,必然带有独特的、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

草原地理特质形成了独特的风俗。蒙古包、马头琴,羊群、草场,炒米、奶茶等有关草原的诸多元素,对生活和工作在草原的作家韩伟林而言,并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作家在对阿尔善河无数次深情的凝望中,在对阿尔善草原无数次审视和反思中,沉淀了苍茫绿野的蒹葭风雨,积蓄了滚滚河水的坚韧沧桑。于是,一幅北方草原雄浑的画卷,在他笔下徐徐展开:阿尔善,蒙古语“圣水”之意,草原人眼中神圣的河水日复一日流淌,两岸草盛花美。“阿尔善河是下游几万平方公里干旱草原和阿尔善湿地的生命线,发源于大兴安岭及其宝格都山的宽广腰身”。草原孕育万物,碧野千里,牧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生不息。草原还是生长各种香草药材的风水宝地,牧民在这里放牧牛羊,采集花草制香,用圣水煮出喷香的奶茶,这些习俗里萦绕着浓郁的草原气息,也构成了明丽的草原风景。韩伟林在小说里写道:“草原是一个盛放不尽物品的容器,多少往事在里面发酵,又在里面溶解。每一个到来的人,不管是先来,还是后到,看到的总是它的广阔和最初。”

的确,对环境的细致品味,让阿尔善河更具象化。《阿尔善河》特定的环境设定,营造了特定的氛围,确定了故事基调。历史风云变幻,时代推动草原变迁,曾经威风凛凛、蛮横霸道的王府,在社会巨变中成为断垣残壁,已经湮没在荒草萋萋中;四处游牧的勒勒车,渐渐被定居的红瓦白墙取代。正如每一棵草的顽强生长,造就了波澜壮阔的草原;每一滴水的自由流淌,成全了河流的曲曲折折。阿尔善河经历了从浩浩汤汤的自由自在,到截流拦坝建水库的干涸时代,阿尔善草原也遭受过开挖煤矿、过度放牧的严重创伤。这一切都在暗示着主题的走向,揭示着小说的象征意蕴,引领读者极目远眺又渐渐进入灵魂漫游,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下转8版)

(上接7版)

宏大视角微观叙事

《阿尔善河》的叙述视角是宏大的。背景是阿尔善草原波澜壮阔的大事:解放前的流血斗争,解放初期牧区实行“三不两利”政策,“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作家设置的草原环境中,通过细密铺陈,人物关系多重复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交织,人心人性与情感缠绕,虽然作品刻画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却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彰显的是历史洪流中与时代巨变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存在价值。

小说《阿尔善河》的主要线索是围绕落魄闲散台吉后人仁秦道尔吉一家四代人展开。家境殷实的仁秦道尔吉受到共产党秘密情报员李掌柜的鼓励,派人远道给共产党领导的自治学院送马,他的儿子永青扎布由此遇到了阿勇嘎,第一个接触了共产党员,带回了草原上的第一面红旗。觉醒的他主动协助父亲将自己家的羊群分给牧民,并娶了马倌宝力的女儿金香,很快融入了新社会普通牧民的生活。他们的儿子锡林,与永青扎布的沉稳成熟相比显得青春躁动,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经商之风吹到了草原小镇上,立刻得到了锡林的响应,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在商业上总是铩羽而归。当永青扎布的孙子努尔金大学毕业到一家技术研究院工作,回到家乡参与水库项目建设,加之早期兵团的过度开垦,牧民的过度放牧,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开掘煤矿需要大量用水,阿尔善河自此断流。后来努尔金成立了河流草业公司,做各种各样的小工程,申请政府的绿化项目,也在禁牧、草原生态方面与政府合作,争取早日恢复草原的美好环境。随着阿尔善河重新有了流水,草原上的草也越来越茂盛,回首这个家庭四代人的奋斗史,分明也是时代的沉浮史。每个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交叉的维度里,生活被命运的齿轮驱动,加上不同的社会环境,命运就会大相径庭。

另外,小说还描述了革瓦一家。叫花子小喇嘛出身的革瓦,家里有瘫痪的、不会说话的妻子斯琴花日,全靠住在附近的永青扎布夫妻照顾。动乱年代,他有了权力,借着醉酒,竟强奸了多年来照顾他瘫痪妻子的金香,又与曾经是王爷侧福晋的努恩吉雅长期相好,他们的非婚生儿子蒙更高勒,长大后当上了贝勒旗旗长。革瓦这个人物,映照出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

《阿尔善河》还描述了阿古拉教授与永青扎布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阿古拉教授曾下放在草原,平反后回到首府,依然心系阿尔善草原;革瓦和斯琴花日的女儿南斯日玛自小对永青扎布的痴情,阿木古楞和小凤的爱恋;努尔金与宝力道女儿明根的爱恨纠葛、与吴喜德女儿吴楚克的志同道合;努恩吉雅跟着一位老额吉学会了熟皮子缝制蒙古袍的技术,并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了徒弟们;永青扎布思念的妹妹终于从海外归来;金香把制香秘籍藏在敖包里,制香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老旗长阿勇嘎,牧民宝力道,东南亚某国的班和漂流瓶,诗人阿哈向西、弟弟一路向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像行走在自己的连环画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所言:“小说本质上是图画性的文学虚构。”

小说最难掌控的是让人物合理出场,并准确地显现逻辑规律。《阿尔善河》人物众多,所有线索的先后、主次、显隐、表里等处理,需要读者细细研读理顺,才能寻找到这篇小说与众不同的架构,深刻品味到藏匿在叙事背后的真相。当然,这一方面增加了阅读魅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阅读难度。

(作者系内蒙古兴安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