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铜银器文化基因解读

作者:喻颖 杨灵坚

图1:《乌拉特情韵》(图片来源于传承人布仁毕力格)

图2:乌拉特银饰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 喻颖  杨灵坚

文化兴而国运兴,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光辉历程。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不仅体现着匠人精湛的技艺,还载其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审美、教育和艺术等价值。然而,在众多金属器皿中,如何通过某些主要特征识别出其为乌特拉铜银器,就需要对其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并解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守正创新。基于此,笔者采用柏贵喜学者提出的基因识别“六元论”和“四特性”来梳理乌拉特铜银器技艺的文化基因。

一、唯一性

学者柏贵喜指出,唯一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其意为某个基因组或基因要素是某一地一族一类手工艺所独有。[1]从乌拉特铜银器的创作来看,阴山岩画题材是其独有的。“乌拉特”因部落中工匠众多而得名[2],该部落在17世纪中叶西迁至阴山地区,不仅吸收了藏族与汉族金银器制作技艺,还着重取材于阴山岩画。阴山岩画作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遗产,是我国艺术史的璀璨明珠。阴山岩画具有质朴生动风格,以写实为主,以想象加工,详细描绘该地区人类社会变迁。阴山岩画的题材主要是动植物、社会风俗和历史事件,反映了所处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美好愿景。因此,在乌拉特铜银器艺术品中,阴山岩画题材是比较常见的,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思想。

二、关键性

关键性原则主要表明基因要素对某一手工艺必不可少,若基因要素抽离,这一手工艺的性质、结构、功能均发生改变。[1]基于此,笔者认为银是其关键基因,它是制作乌拉特铜银器不可或缺的原料。作为原料的银,应该来源于蒙古地区,取材于天然银矿。银质量的好坏关系着乌拉特铜银器的品质,原产地的保护坚守了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因此,银是决定金银器构造和形态的核心要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主导乌拉特铜银器的基因。

三、突显性

突显性原则指基因要素在某一地一族一类手工艺基因要素特征更为突出、明显。[1]根据这项原则,笔者认为乌拉特部落民族文化基因对其起到决定作用。从视觉表征来看,银器并非蒙古族独有,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均有体现。但从内在底蕴来看,乌拉特铜银器承载了乌拉特部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元代统治者将各类工匠聚集成专业部门,“国家初定中夏……乃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使得以专于其艺,故我朝诸工制作精巧”[3]。17世纪末因汉族破产手工业者和匠人的涌入,从事铁、银、木等手工劳动[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蒙古族工匠的制作工艺。当时较为著名的多伦诺尔金银器作坊因“做工精细,富于民族色彩,受到王公贵族、牧民等赞扬”[5]。此外,乌拉特部落的民歌、文学和民俗活动亦对乌拉特铜银器工艺的制作产生影响,这些构成了该部落的文化基因,通过金属器代代相传,以“实”的物质载体传达“虚”的民族精神。从而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形成蒙古族人民的集体记忆。

四、可持续复制性

任何手工艺要素均具可复制性,但可复制的要素要成为基因要素必须有时间的积淀,这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更为重要。[1]基于可持续复制性原则,结合笔者对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笔者认为该原则体现在技艺和传承两个方面。

一方面,乌拉特铜银器的工艺流程完整,承袭古制,包括备料→熔银→锻打→下料→錾花→花丝→焊接→清洗→磨光→抛光。其使用工具中,火炉、坩埚、模具、吹筒、油灯、哈扎(银珠或银丝制作工具)、拉扎(浮雕模具)、河日萨(熔炉)和白矾等应用较久。下料过程中要用熔化沥青胶冷却形成的胶托做底托,从而更好地进行錾花工作。焊接部分是其核心要素,先用高温,其次是中温,最后用低温,从而避免焊点裂开。对于工艺复杂或数量较多的铜银器,则采取由近及远的高温-中温-低温的工序,并在焊接过程中用红铁粉加水涂在焊点进行隔热保护,以防焊点裂开。焊接结束后,将其浸泡酸液(10%浓硫酸+90%清水)中,使表面氧化物与焊剂残留物逐渐被溶解和清除。[5]最后的磨光和抛光工艺能够使乌拉特铜银器呈现缎面或绒面的质感。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与传承模式也体现了该手工艺的可持续复制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目前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拥有多名自治区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但缺乏国家级。在传承作品上,主要分为生活类、民俗节庆类和文体类,生活类主要是银碗、银筷子、银酒杯、镶银蒙古刀等餐具,民俗节庆类以镶银珊瑚玛瑙串珠(如图1)、银花、银簪子和婚礼首饰等(如图2),文体类与蒙古族特色体育竞技相关,如镶银马鞍具。从传承模式来看,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经历了“师徒传承”→“师生传承”→“混合传承”的演变。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巴图陶高既在工作坊教习徒弟,又进入学校教授学生,从而在不同模式下培养共同传承目标的未来传承人。因此,学生或学徒通过学习师傅的技能,不停的复制此门技艺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由此可见,可持续复制性最显著的特征是时间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柏贵喜.文化基因的类型及其识别原则——基于民族工艺文化的一种构说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6):57-64.

[2]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22:207.

[3]刘莉亚.元代手工业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9.

[4]内蒙古自治区编委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97-105.

[5]张振鹏,李淑文.蒙古族传统银器制作技艺调查及其传承发展研究——基于乌拉特中旗的田野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05):111-117.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畲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运用研究”(2019-GMH-020)、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项目“湖北纺织类非遗融入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传承研究——以汉绣为例”(2023445)阶段性成果)

(喻颖系中南民族大学助教、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灵坚系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教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