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达
河套文化发源于黄河“几字弯”,是探索北疆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表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河套文化—北疆文化—中华文化的逻辑关系,探究河套文化的地域性品牌特质,挖掘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一、黄河“几字弯”品牌基因:河套文化的重要源头
如弓黄河“几字弯”,苍劲九曲第一笔。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再从上游一路北上进入中游,在内蒙古与横亘东西的阴山相遇,绕出一个全长830公里的“几字弯”,占到了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在世界上千千万万河流中可谓独树一帜。本文提到的黄河“几字弯”指分布于其核心地带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7个盟市,亦被称为“泛河套文化”分布区(广义上的黄河“几字弯”涵盖黄河流经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区而形成的犹如“几”字的弯曲区域)。
黄河“几字弯”流域是河套文化的发源地。河套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一个地域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缩影。这里既是农耕民族辛勤耕耘的富集沃土,又是马背民族纵横驰骋的辽阔舞台。因此,河套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培植的一种多元融合、多维一体、多态展现且风格独特的文化。在这里,有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的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大窑文化”古迹遗址;有距今约5万至3.5万年的“河套人”考古发现和晚更新世中晚期细小石器为特征的“萨拉乌苏文化”;有距今1万年至5千年的人类社会较早、较大的岩画群之一“无字史书”——阴山岩刻;大约为公元前16至2世纪、几乎跨越了整个青铜时代且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典型性并以“鄂尔多斯青铜器”得名的中国古代北方青铜文化体系——青铜器物;有公元前1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初、跨越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的出土简牍,并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初中国文献的“四大发现”的国之瑰宝——居延汉简。从“几字弯”流域7个盟市看,位于阿拉善的“黑城遗址”,是公元9世纪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重要军事城堡和戍防要塞;位于乌海的“桌子山岩画”,地理上处于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之间重要纽带位置,距今已有6至7千年历史,绵延15公里,面积1.6万多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岩画群;位于巴彦淖尔的“鸡鹿塞”,始建于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通塞北隘口和瓮城建筑;位于鄂尔多斯的“阿尔寨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开凿于北魏、西夏、蒙元时期,现存壁画画幅近2千平方米,是被誉为“草原敦煌”的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位于包头的“阿善遗址”,距今大约有6000年历史,是一处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位于呼和浩特的“绥远城将军衙署”,始建于1737年清代乾隆年间、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邸;位于乌兰察布的“集宁路遗址”,建于公元1192年金章宗明昌年间,是蒙古草原与晋、冀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
一河两岸,物华天宝、人文昌盛。黄河“几字弯”流域,自古就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美景;人们对“高速公路”秦直道的惊叹、对“和平使者”王昭君的颂扬代代相传……黄河“几字弯”文化,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和人民,造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也成就了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共融共生。
二、河套文化品牌符号:北疆文化的重要元素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这里的“套”,指的就是河套地区(作为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广义上的河套文化主要分布于除今内蒙古中南部外,还包括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及山西西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习惯上河套又分为前套和后套,古人又说“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笔者仅以“后套”地区的巴彦淖尔区域做考察。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45公里,并在历史上改道形成黄河“几字弯”顶部1.8万平方公里的乌梁素海流域。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保护生物、改善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的“自然之肾”。
河套文化是北疆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河套文化是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彰显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形式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数万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彦淖尔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巴彦淖尔境内,阴山岩画分布点有150多个,共5万余幅,镌刻着祖先留下的文化印记,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岩画艺术丛中一块瑰宝。在巴彦淖尔境内,也有巴音满都呼出土的大量恐龙化石和其他哺乳类及爬行类动物蛋化石、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赵长城、汉代酒鼎中的液态烧酒出土文物;还有众多民族民间特色的书画、剪纸、音乐、舞蹈以及极具地区特色河套爬山调、二人台、漫瀚调……
弘扬河套文化,需要注重核心理念的发掘和现代化阐释。其中,开纳、开放、开拓理念在河套文化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开纳,即张开,它强调尊重与接纳。河套地区是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中有49个在这里分布,聚居着来自全国1000多个县市的人口,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河套文化博采众长,异彩纷呈,构成了独特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民俗风情,夯实了河套文化坚强的底蕴,奏响了河套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乐章。开放,即敞开,它强调兼和与相济。河套文化丛集了河套流域时空之中的文化特质并作为一个文化单元发挥其作用。从河套文化形成来看,在早期得益于河套流域优良的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河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好,是中国部分对外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的集中地区;从河套文化发展来看,以其精神气质中激扬、变革的展现,将自身置于中华文明的宏观境域之下,不仅有效地接受、汲取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而且积极寻求与农耕文化的交流与互补,深化了北疆文化的理论内涵,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开拓,即打开,它强调探索与追求。河套文化勾画和串连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进取精神。从历史传承来看,河套文化是在漫长、久远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绵长的文化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从古老的河套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到现代河套儿女建设家园,决定了河套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明取向。(下转2版)
(上接1版)
三、北疆文化品牌形象: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展现中华文化气韵。北疆文化作为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是包括河套文化在内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体系。
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它既涵盖各区域地理环境文化、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也包括各民族仁人志士在中国大地上并肩战斗而缔造的红色文化,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脉。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内蒙古区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以黄河流域、辽河流域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带,也要重视以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为中心的游牧文化带;既要重视巴彦淖尔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共生的绿色发展,也要重视阿拉善戈壁、乌拉特荒漠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勇担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讲好北疆大地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故事,讲好北疆大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故事,让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强,激发北疆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有效地推动北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程度,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心聚力。
总之,河套文化是在“河套”这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文化现象和传统,其形成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河套文化为北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并包含与北疆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中华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为包括河套文化在内的北疆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了价值观和方向。充分挖掘并实现河套文化价值、讲好河套文化故事,不仅能够充分展示河套文化厚重绚丽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对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弘扬中华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北疆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