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济鸽 叶刚
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资源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文化构成了一个大的区域文化体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海生不浪文化,多元文明在此交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溯源与历史经纬。本文以沉浸式传播为研究范式,从文化历史演进、沉浸传播理析、符号数字转码、传播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沉浸式传播不仅是全身心投入的感官体验,更是一种技术加持,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受众体验“由静转动”,随之在沉浸式传播的场景中扩展传播矩阵,以此推动河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地理溯源·历史经纬:河套文化的空间界定与历史演进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蜿蜒奔涌的“几”字形大弯,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了独特的河套地理单元。河套地区是我国最早由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一点从河套地区考古发现的众多古人类遗存中可以得到证明。
“河套”一词大约出现在元末明初,《明史》中有 44卷出现“河套”一词,共计 114处。关于河套地区的地域范围历来说法不一,本文所指为三大块:一是银川平原;二是巴彦高勒与西山嘴之间的后套平原;三是包头、呼和浩特、喇嘛湾之间的土默特平原,也称前套平原。
河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黄河沿岸地区,因此,其文化是一个大的区域文化体系,是多种文化在河套地区交融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在广面上应包括恐龙文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农耕文化等。
河套文化依托黄河“几字弯”地理格局,以阴山为屏障,涵盖前套、后套及西套平原,北接草原、南连黄土高原,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缓冲带”与“交融带”。这种地理结构造就了灌溉农业奇迹,也孕育了阴山岩画、秦汉长城等边疆文化符号。
在历史脉络中,河套文化贯穿万年文明进程,旧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人类早期活动,萨拉乌苏文化考察发现的“河套牙齿”经研究命名。1937年,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裴文中首先在他的著作《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中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中文名词。前者以“河套牙齿”为代表,后者为同时代文化遗产。
二、沉浸溯源·传播理析:从心流本源到技术赋能
沉浸问题的提出最早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在《心流:最佳体验心理学》中描述了一种“完全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忽略外界干扰”的精神状态,将之称为“心流”(Flow),中文译为沉浸。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续沉浸相关研究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从个体心理体验层面揭示了沉浸状态的独特特征,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达到的高度专注与忘我境界,为沉浸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初始的理论参照。
在中国语境下,“沉浸”具有双重含义。其一为本义,即客观存在物在实体空间中的“沉浸”。从本质上而言,沉浸是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出逼真、互动性强的环境,使受众的感官、情感和认知都深度参与其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从而使受众的注意力置身于所传播的情景当中。以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为例,该馆推出的3D打印恐龙化石特别展览,通过3D打印技术精准复原的恐龙及其化石模型,感受其骨骼的纹理与形态,构建史前生物与当下时空的对话机制。受众在物理移动中通过多感官交互实现对文化符号的解码与重构,在具身体验中完成认知建构与文化认同。
其二为引申义,即主体认知在意识空间中的“沉浸”,沉浸的概念随之演变,从描述个体心理状态和投入程度,扩展为对环境系统和过程的全面描述。虚拟现实技术的发明与普及,为人类传播带来了一种全新模式——沉浸式传播。在这种模式下,沉浸不再局限于个体的心理体验,而是涵盖了对传播环境与过程的整体构建与描述。强调了技术与环境在塑造受众体验中的关键作用。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沉浸的理论内涵,也为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沉浸式传播突破传统静态展示与口头叙述局限,将河套文化转化为多感官参与、多层次互动的体验形式,拓展文化传播的时间与空间边界,增强公众对河套历史文化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三、符号谱系·数字转码:文化元素的媒介化重构策略
河套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基因,编织出其精神标识与文化脉络,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其文化基因需借助具体符号传播。从符号学视角看,文化符号是文化意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构建了文化传播框架。
一是阴山岩画作为文化符号,其可追溯至3万至5万年前,与“河套人”化石等构成河套文化的远古根基。通过丰富视觉表现形式,记录生产生活、群体活动及民族交融等多种画面题材,能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可理解感知的文化资源,让古老岩画讲述人类文明故事。巴彦淖尔地区为推进其保护,引入数字化技术,早年用VR全景拍摄,如今实施实景三维建模,保存原始图像并转化为可传播、交互的数字资源。借助AR技术,受众可沉浸感知岩画内容及文化,同时体现了其从物质形态向媒介形态的转译,构成了文化元素在当代表达体系中的重构路径。数字化的采集、存储与呈现,不仅延长了岩画的生命轨迹,也使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新的媒介语境中得以延续与拓展,为河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稳定而富有张力的符号基础。
二是爬山调等非遗符号。爬山调是河套典型短调民歌,集中分布于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及黄河北岸农牧交错带,是族群互动与生态适应的声学表征。它通过多方言叙事系统等形成动态符号编码系统,映射“半农半牧”生态格局下的生存哲学,通过艺术形式将其转化为动态文化记忆载体,将区域文明的融合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声学符号,成为活态媒介。爬山调以考究方言和地域文化为主,融入游牧、农耕文化重构文化认同,通过媒介化转译实现符号再生。以《夸河套》等MV重构声景叙事,将农耕时序、商贸往来等文化意象转化为视觉符号。以革命历史剧《青山儿女》为载体,将爬山调的声学基因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跨媒介融合,形成“声景—历史—革命”的三维叙事结构。通过数字媒介与戏剧化表达重构了受众的文化感知路径,最终实现从声景符号到数字遗产、从地方性知识到集体记忆的范式跃迁。
河套文化的沉浸式传播需依托数字化转译机制,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场景化叙事界面,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文化认知,并通过感官化呈现提升受众理解,深化文化认同。在媒介化重构背景下,应依托新兴媒介技术,拓展传播形式,增强文化生命力,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河套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四、传播矩阵·路径拓维:跨媒介叙事系统的实践进路
AR、VR、XR等沉浸式新兴技术集群的涌现,推动文化传播进入虚实互嵌的数字文明新阶段。通过巧妙融合虚实场景,对文化资源进行活态转化与跨媒介创新,打造历史语境与数字技术和谐共存的当代文化景观,而跨媒介叙事系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实践路径。
第一,构建以人为“媒”的参与共创传播模式。在数字时代,传统口传文化已演变为受众自主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机制,这为跨媒介叙事系统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契机。河套地区应积极推动传播模式从受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借助体育赛事等公共事件,搭建起跨媒介叙事的文化传播平台。在赛事中融入河套文化元素,使参赛者与观众在参与过程中自然接触并体验河套文化,实现文化元素在不同媒介场景中的融合与叙事延续。同时,鼓励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等跨媒介平台分享赛事经验与文化感受,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激发二次传播。以2025年兰州马拉松为例,通过赛事场景的文化赋能与跑者体验的媒介化传播,实现区域文化影响力的破圈效应,四万名跑者实地体验挖掘城市文化IP,借助多媒介形式传播地域文化,有效提升了黄河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感。河套地区应借鉴此类经验,以文化场景的沉浸式营造与受众参与的双向赋能,推动文化符号从在地性表达向跨地域认同的转化。
第二,构建全球传播体系以提升国际影响力。河套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需依托“讲好中国故事”战略,在跨媒介叙事系统中聚焦翻译转译与跨文化适配。一方面,借助专业译介体系重构文化符号语义,精准传递在地性内涵,避免跨语言传播意义流失,为跨媒介叙事筑牢语义根基。另一方面,开发适配国际传播的文化产品,如将爬山调等非遗MV转译为英文版,借助YouTube、TikTok等平台精准触达国际受众,实现文化元素跨国叙事传播,促进文化符号国际传播与在地化生产。河套文化品牌化建设最终要形成“内容生产-渠道拓展-受众互动”的闭环链条,在跨媒介叙事中实现国际传播的良性循环。
(杨济鸽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叶刚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