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华章在这里奏响

——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叙事价值与文化表达
作者:郝世秀 白小燕

        □  郝世秀    白小燕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全国“上山下乡”运动蓬勃开展,一支两百余人的队伍从南京奔赴塞外鄂尔多斯高原的乌审旗。纯朴善良的蒙古族“额吉阿爸”们,以深情厚爱毫无保留地接纳、包容、成就、托举这群外来的“呼恨(蒙古语:女儿)”。在曾书写“三千孤儿入内蒙”千古传奇的北疆草原,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再次上演。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便诞生于这一历史背景,它以汹涌的情感热浪,流淌出一曲曲民族团结之歌,在长达六十年“爱的双向奔赴”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照进现实。

        一、以鲜活故事为载体,彰显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

        三集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叙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南京知识青年赴内蒙古乌审旗插队的历史。当年,上千名南京知青来到内蒙古,他们与牧区同胞的交往故事不胜枚举。主创团队经过细致遴选,将知青群体的平凡经历艺术化呈现,让这些故事在时间洪流中愈发鲜活,成为展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情谊的生动注脚。

        剧中塑造了“罗菱歌”“金钟山”“王自正”“胡阿凤”等青年知青,以及“林贵清”“周菊芳”“高玉凤”等老年知青形象。他们与蒙古族同胞深度交往,在内蒙古与南京两地扎根立业,将蒙汉相亲相扶、共同发展的民族情谊传承发扬到极致。以“一段插队经历,一生魂牵梦萦”的知青情怀为根基,后续衍生出一系列民族团结实践:南京知青推动医疗帮扶、联谊捐助活动,促成乌审旗与南京市签署“友好盟市”协议,在鄂尔多斯建立三所“南京知青希望小学”,在毛乌素沙地捐资植下“南京知青林”……这些实践不断书写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动人篇章。

        从剧情细节中,更能感受民族团结的深厚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高远辽阔,与当下现代大都市的喧嚣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知青与草原的情感联结;老额吉用稀缺的奶食换回蔬菜鸡蛋,慰藉“南京娃”的乡愁,展现蒙古族同胞的淳朴善意;知青老夫妇深夜冒雨照顾生病的“内蒙娃”,演绎爱的轮回与延续;胡阿凤大学毕业后扎根乌审旗教学,投身治沙事业,临终前要求将一半骨灰安葬草原,如毛乌素沙漠的“沙蒿”般守护第二故乡;王自正用毕生医术服务乌审草原与南京百姓,传递医者仁心的大爱无疆。这段绵延六十年的民族团结佳话,最终化作浓浓的乡愁,浸润人心。

        二、以多元手法为支撑,推动剧情的立体呈现

        主创团队深入挖掘“南京知青”与“乌审草原”的一手史料,将史料与艺术创作碰撞融合,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浓缩成一段段民族团结、交往交流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梦想落地为可感可知的剧情。

        在创作手法上,该剧既采用“人物传记”式聚焦,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巴德玛和杨奶奶对罗菱歌的轻声细语中,传递蒙古族同胞的温柔关怀;在陶克夫妇为金钟山搓摩冻脚的双手里,体现跨越民族的温暖互助;在胡阿凤记录草原治沙的日记中,留存知青与草原共成长的印记。同时,也注重“群戏”的打造,通过“座谈酒会”“研学座谈”等场景,让“何天雄”“孙万山”“齐月娥”等角色共同将草原生活的点滴融入火红青春;更以乌审旗小学生赴南京研学为契机,让蒙汉两地小学生与返乡知青开展联欢,用文艺演出传承友谊、追忆往昔、致敬时代,展现民族团结的代际传递。

        整部作品主题突出、思想鲜明,创作手法专业成熟,情节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故事铺陈层层递进。情感真挚饱满的叙事,让人物形象立体可感,中华民族融入基因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精神,跨越血缘、突破地域、超越生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真实、最形象的体现。

        三、以细节刻画为亮点,凸显作品的文化底蕴

        (一)地域语言:还原真实,增强代入感

        广播剧《草原月秦淮河》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大地,因此人物语言采用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蒙古语调的汉语。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声音设计,不仅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下的语言环境,更增加了人物辨识度,让故事呈现更具可信度。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策马奔驰在广袤草原,伴着悠扬牧歌心旷神怡,深刻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剧名与结构:双重深意,呼应主题

        剧名“草原月秦淮河”蕴含双重深意:“草原月”指代知青插队的目的地——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秦淮河”代表知青的出发地——南京。两地因几百名知青紧密相连,蒙汉同胞共同生产生活,最终让这两个跨越千里的地方,成为感情相依、情感相融、一群人一辈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在故事结构上,“草原月秦淮河”的意象两次关键出现:第一次是扎根乌审旗成为小学教师的南京知青罗菱歌,在创作的诗歌中提及,表达对出生地故乡的思念;第二次是作品结尾,已是老人的知青高玉凤重返乌审旗,站在月下草原对孙女说“多看一眼草原上的月亮吧,她会让你记一辈子的”,再次点题升华。无论是扎根草原的罗菱歌,还是返回南京却牵挂草原的高玉凤,“草原月”都已刻进他们的生命,“月”与“河”的实景承载起南京知青的情感寄托,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与“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经典演绎。

        (三)对话特色:交融民族情感,引发共情

        剧中语言对话打上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既生动又富有情感张力。蒙古族大哥与林贵清夫妇回忆草原插队生活时谈及“乡愁”,后续到南京送孙女上学的“巴音孟克”想家,旁白诙谐表述为“也‘乡愁’了”——简单的语言转换,既体现蒙汉同胞情感相通,也让草原情怀引发听众深深共情。此外,老额吉称罗菱歌为“呼恨(蒙古语:女儿)”,为胡阿凤、高玉凤赋予“斯琴高娃”“斯琴”的蒙古名字,这些细节不仅是蒙古族家人给予知青的新“身份”,更将接纳、包容与爱深深种进知青的生命里。

        (四)音乐元素:烘托剧情,传递精神

        剧中音乐元素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全剧共选用《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十余首完整歌曲与纯音乐,既承担主题歌、背景音、配乐的功能,更与剧情深度融合,成为情节推进的一部分——南京知青多年后聚首草原,“孙万山”深情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既展现知青对草原文化的情感接纳,也传递出将草原视为“父亲”“母亲”的精神认同,激发听众强烈共情;《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振奋曲调,唱出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豪迈;《想念毛主席》的深情缓慢旋律,精准表达知青赴边疆前“既不安又不舍”的复杂心情。同时,大量蒙古族特色音乐(如马头琴曲)的运用,既展现蒙古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也准确传达作品的文化气质,让听众深刻领略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

        四、以文化符号为纽带,塑造作品的独特气质

        (一)“蒙古马精神”:承载奋斗力量,联结民族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向内蒙古提出的“蒙古马精神”,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内涵,激励着全区各族儿女奋斗前行。这一精神在剧中得到生动体现:知青初到草原时迫不及待跃上马背,感受信任与托举;“金钟山”在雪地迷路时,是马带他脱离危险;“王自正”当上兽医后,阿爸送他枣骝马作为脚力;胡阿凤第一次学骑马,是踩着“苏都”大姐的大腿跨上马背……马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工具,更成为连通蒙汉民族的文化符号。此外,“热西”“每年都种、死了再种”“把活沙变成死沙”的治沙誓言,“王自正”及其医疗团队连续七年“深入基层、镇里、嘎查义诊”的实践,均是“蒙古马精神”的具象化,让草原在共同奋斗中愈发美好。

        (二)民俗与口头文学:展现民族胸怀,丰富文化内涵

        剧中对蒙古族民俗与口头文学的呈现,既拓宽了作品的文化维度,也凸显民族精神。“鄂尔多斯祝赞词”这一古老口头文学的生动运用,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作品增添独特气质,也让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题更显丰富。为救“金钟山”被冻伤的双脚,陶克夫妇用盛饭的盆子盛雪搓脚——这一细节打破风俗禁忌,既体现艰苦环境下蒙汉同胞的情感相依、血脉相连,更展现蒙古族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为作品奏响最动人的回响。

        (三)饮食与地理:呈现多元文化,彰显包容气度

        作品中多次提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与地理符号,丰富剧情的文化品味。奶茶是北方游牧民族“奶文化”与南方农耕文明“茶”文化的交融结晶,蕴含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的内涵;手把肉、鸭血粉丝汤的对比呈现,展现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互补。地理名称上,“乌兰陶勒盖”“巴音西勒”“毛乌素”等内蒙古地标,与“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夫子庙”等南京符号形成呼应,既标记知青“出发—扎根”的轨迹,也让听众在声音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中华文化的气度神韵,丰富“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文化外延。

        三集广播连续剧《草原月秦淮河》,在内蒙古全区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期间,经旗融媒体中心、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南京广播电视台等五审播出后,在内蒙古大地与古都金陵掀起热烈反响。剧中火热的岁月、温暖的帮扶、动人的故事、经典的音乐、真挚的情感,共同熔铸为这部优秀作品,让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携手向前的美好回忆,随这部作品永远流传。

        (作者郝世秀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白小燕系鄂尔多斯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研究员、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