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鹿塞 齐鸿雁/摄
□ 王敏
鸡鹿塞因地处黄河几字弯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地带,同时也是黄河几字弯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碰撞之处、交融之地。因此,“鸡鹿塞”作为地名常出现在文献及文学作品中,同时也承担着黄河几字弯多元文明交汇的历史文化的再现和多重情感的具体映射的任务。
一、历史文献对于鸡鹿塞的记载
“鸡鹿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在朔方郡窳浑城下有注文:“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后汉书》转引阚骃《十三州志》云:“窳浑县有大道,西北出鸡鹿塞。”说明鸡鹿塞地处窳浑县域内,正处于黄河几字弯西北缘的阴山隘口,是农耕与游牧频繁碰撞与交往的前沿地带,占据汉与匈奴对抗的重要战略位置。窳浑县是汉武帝元朔二年设朔方郡所管领的十个郡县之一,鸡鹿塞依靠巧妙的防御性空间布局守卫汉王朝北边疆域长达200多年。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亲自入汉朝见,请求归附,汉匈关系在经历了150多年的冲突之后,迎来了由战转和的转折点。《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记载:“明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汉遣车骑都尉韩昌迎,发过所七郡郡二千骑,为陈道上。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单于就邸,留月馀,遣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据《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于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赴长安,汉元帝将王昭君以公主身份赐予单于为妻,同年相伴出塞途经鸡鹿塞。以上两段文献记载了呼韩邪单于两次入汉朝见的历史事实。
《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记载:“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这三路兵马中,主帅窦宪、副帅耿秉和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这一路,从朔方郡的鸡鹿塞出发。《后汉书》本纪·孝和孝殇帝纪记载:“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刻石记功而还。”通观《燕然山铭》中“凌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这几句话,可知“凌高阙,下鸡鹿”讲的是北征军出发的地点。“和帝永元元年,出鸡鹿塞,遣军司马吴汜梁讽奉金帛遣北单于,宣明国威,而兵随其后。”稽落山之战获胜后,窦宪率师还五原。同时派军司马吴汜、梁讽奉金帛遣北单于,向北匈奴单于宣明汉威,招降万余人。可见鸡鹿塞除军事上的意义之外,还有交通上的意义,是沟通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接触点,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二、古代诗歌对于鸡鹿塞的记载
鸡鹿塞不仅地势险要,更是古代各族人民在此常驻、交战、融合而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在此生活的各地优秀人士也留下了许多传颂后世的名篇佳作。
1.象征军事要塞与战略要地
鸡鹿塞是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是历代守边诗人笔下常用的典故之一。这里的“鸡塞”“鸡鹿塞”无一例外都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鸡鹿塞就是地位显赫的边防要塞,是戍边将士牢牢坚守戍防之地。如“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卢钧)》)既表现出了边防军事要塞战场形势之紧张,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彼时边防重镇的重要性。“拟清鸡鹿塞,先指朔方城。”(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其中明确了“鸡鹿塞”即为周兵将要开始讨伐的对象。还有就是“列将怀威抚,匈奴畏盛名”,这两句不仅反映出了鸡鹿塞拥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也反映出了它有着特殊的军事象征意义,周朝军队通过占据鸡鹿塞这样险要的军事要塞,才可能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恐惧他们的势力强大,从而起到警告震慑的作用。
朱彝尊在《寄酬谭七舍人兄陆二舍人弟》一诗中云:“空淹鸡鹿塞”,这里的“淹”字有长久的意思,亦指边防将士长期驻守边关要塞,说明鸡鹿塞的重要性。“远隔凤凰池”通过对比的方法,表现了鸡鹿塞与京城相距之远。凤凰池原指中书省中的禁苑之地,后来常常用来代指皇帝近旁的地方官或者京官所在地,而鸡鹿塞所在的地理位置偏僻,与首都长安相去甚远,两者之间的遥远距离凸显了边防将士们肩负的重任。
陈维崧《满江红·过邯郸道上吕仙祠示曼殊》中提到“枕里功名鸡鹿塞,刀头富贵麒麟冢”,这里显示了塞外军事重镇鸡鹿塞的重要性。首先,鸡鹿塞是边防要塞,在古诗中多为战场上将士们建功立业之地。由此可知,在古代鸡鹿塞是外敌入侵时护卫祖国疆域的最前线,也是戍边战士施展抱负、创下一世功名的地方,无数奋战勇士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其次,诗歌通过把鸡鹿塞与麒麟冢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薄以及对人生命运归宿的思考。麒麟冢象征着富贵、永恒和永生,而鸡鹿塞代表着征战的功名,从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征战所得到的功名也如“丝竹扬州”“黄粱一曲”一样,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最后,由该词可知,鸡鹿塞已经成为一种意象符号。鸡鹿塞在诗人眼中不仅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世殊事异的人事沧桑的象征和对和平、安宁、人生向往情怀的寄托。(下转4版)
(上接1版)
2.记录历史进程
鸡鹿塞曾是古代的一个边防要塞,这里上演过无数不同的历史故事,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正是因为有着种种历史记忆的支撑,才让鸡鹿塞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薛道衡的《出塞》:“连旗下鹿塞,直渡入鹿塞”,这里的“鹿塞”即为“鸡鹿塞”。该诗描写了汉代霍去病远征匈奴期间长驱直入鸡鹿塞的故事。“鸡鹿塞”作为战场的一部分,营造了诗篇浓重的军事气息与战斗气氛。明代梁有誉《咏怀汉武伐匈奴》所涉及的同样是汉武帝远征匈奴的事迹。“汉武伐匈奴,军声蜚八垓。遂令鸡鹿塞,万里无尘埃。”首句“汉武伐匈奴,军声蜚八垓”描绘了汉武帝出兵的强大气势,接下来的“鸡鹿塞”“万里无尘埃”则渲染了战场的肃穆与胜利的辉煌。
在曹家达的《拟杜少陵三韩自昔坏长城》中,颔联“窦宪折回鸡鹿塞”中所说的是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打败匈奴的历史事件。“鸡鹿塞”作为历史地名的引用,起到了多重关键作用,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命运以及功名利禄的复杂情感。隋朝杨广《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在云中地区接受突厥首领朝宴,“鹿塞鸿旗驻”形象地描绘了鸡鹿塞边关大旗飘扬,静候隋朝皇帝杨广的场景。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隋朝时期中原与北方民族交往的盛况。
鸡鹿塞的历史记载和文学描写,展现了它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第一,鸡鹿塞是古代中原王朝边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以鸡鹿塞的诗歌为代表的诸多作品是体现黄河几字弯地区民族关系、社会状况方面的无价之宝,呈现出以黄河几字弯为舞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历史记忆及文化基因;第三,作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场所,鸡鹿塞汇集了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渴求。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它展示了民族大团结之下的家国情怀,更是反映了中华各族儿女对中华民族之魂,爱国主义之情的集合与汇聚。
(作者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