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晖 郭炜
黄河几字弯流域(内蒙古段)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守望相助”理念深深根植于该区域历史发展与文化演进脉络之中。在水利协作方面,农牧群体协同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在生态治理领域,草原禁牧联防等举措彰显了多民族协同治理的智慧,在民族交往层面,跨民族协作有效维护了区域社会稳定,为流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迭代,地方传统媒体虽在“守望相助”理念传播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但受信息碎片化传播特征及受众认知差异的制约,传播效能逐渐弱化。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尤其在年轻群体中,社交平台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然而,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与碎片化,导致“守望相助”理念传播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融合符号转化与媒介融合的创新传播路径,将“守望相助”理念转化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构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联动的传播体系,实现精准分众传播,推动该理念在当代社会广泛传播。
一、黄河几字弯流域“守望相助”理念的文化根基
(一)水利协作中的互助传统
黄河几字弯流域(内蒙古段)沿线各盟(市),依托黄河水利资源优势,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格局与物产基础,为生态文明延续与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黄河几字弯流域(内蒙古段)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悠久,清代时期便已形成农牧群体长期协作的水利建设模式。由于该区域年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当地农牧民通过共同参与水利设施修建与养护,协同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清代“八大渠”修建过程中,农牧民的互助合作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实现了经济层面的互惠共赢,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为“守望相助”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生态共生中的协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几字弯流域作为多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沙漠文化、岩画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孕育了璀璨的区域文化体系。该流域地理环境复杂,草原与农耕区的生态过渡带治理尤为关键,当地农牧群体围绕草原禁牧、生态保护等议题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规范,实施禁牧联防举措。这种基于合作的生态治理模式,是“守望相助”理念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多民族交往中的共生实践
黄河几字弯流域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重要区域,该流域民族构成多元,蒙汉等民族在长期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构建了互助合作、共生发展的良好关系。包头的“西脑包”商号作为民族合作的典型代表,在清代鼎盛时期,年交易额超百万两白银,业务涵盖皮毛、粮食、茶叶等数十种商品,极大地促进了流域内物资流通与文化融合。在民族节庆和日常交往中,各民族共同参与赛马、剪纸、秧歌等特色活动,为区域民族和谐共处奠定了文化基础,强化了“守望相助”理念在多民族共生中的作用。
二、黄河几字弯“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传统媒体传播现状
在黄河几字弯流域“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体系中,传统媒体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报纸等媒体通过专题节目、文艺演出、文化宣传专栏等形式,讲述流域内多民族互助合作的典型案例,传递“守望相助”精神。然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存在显著局限性。一方面,单向传播的特性导致受众互动性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传播闭环;另一方面,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持续下降,由于受众群体细分不足,传统媒体无法精准匹配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部分群体对“守望相助”理念的认同感较弱。
(二)新媒体传播现状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新媒体在“守望相助”理念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及地方性新闻网站成为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借助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将黄河几字弯流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技术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效。但新媒体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信息快速传播导致文化符号碎片化,甚至出现误解与错传现象,调查显示,约30%的受众对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守望相助”相关内容存在理解偏差;其二,内容形式简化与多样化并存,难以充分展现“守望相助”理念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年轻受众的调查显示,仅25%的受访者能准确阐述“守望相助”理念的文化内核。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平衡传播效率与文化深度,成为“守望相助”理念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守望相助”理念在黄河几字弯流域的传播获得了较多关注,但实际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传播路径过度注重形式创新与短期传播效果,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思想价值的有效传递。对流域内10家主流媒体的内容分析显示,约60%的相关报道未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精神内核。其次,受地域差异与文化背景影响,流域内不同群体对“守望相助”理念的认同度呈现显著分化。这种认同差异导致传播效果不均衡,传播方式单一、受众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使得“守望相助”理念难以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三、守望相助理念的当代传播路径创新
(一)文化根基的符号转化
“守望相助”理念作为黄河几字弯流域的文化内核,在当代传播过程中,需借助符号转化,使其契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强化文化价值的可视化呈现,将“守望相助”理念的核心内涵转化为具象化的文化符号。例如,将农牧民群体协作修建水利工程的历史场景改编为民间舞台剧,通过艺术化表达让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推动理念与现代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形式,为当代传承注入新活力。
(二)分众化传播策略
为提升“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效能,需基于受众特征制定精准的分众化传播策略。首先,根据受众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认同等维度,设计差异化的传播内容。针对18-30岁年轻群体,依托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采用创意叙事方式讲述“守望相助”理念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当代实践,针对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借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结合当地传统节日庆典开展传播活动,通过语言与文化习俗的融合,进一步强化理念的传播效果。
(三)媒介融合传播矩阵
在数字化时代,单一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构建媒介融合传播矩阵成为“守望相助”理念传播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同联动,形成优势互补的传播体系。传统媒体聚焦“守望相助”理念的系统阐释与深度解读,新媒体则侧重内容的轻量化呈现与互动传播。另一方面,探索“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的融合传播模式,提升理念的传播热度与受众参与度。例如在特定节庆活动中,引入VR技术打造“黄河几字弯历史文化体验区”,同时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推动“守望相助”理念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四)传播效果评估与优化机制
为保障“守望相助”理念传播路径的有效性,需要建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与优化机制。首先,构建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在线调查、社交媒体互动数据监测、受众深度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不同受众群体对理念的接受程度、理解状况及传播意愿。其次,基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传播内容与策略,实现动态优化。根据社交媒体平台的受众反馈,调整内容主题与呈现形式,更好地契合受众兴趣点与认知习惯。例如,针对年轻受众对短视频内容趣味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增加“守望相助”主题动画短片、情景短剧等内容形式,进一步提升传播吸引力。最后,构建政府、文化机构、媒体协同联动的传播机制,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整合传播资源,扩大传播覆盖面,提升“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四、案例研究与调研分析
(一)实地调研结果
为深入探究黄河几字弯流域“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现状与实施成效,研究团队在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核心区域开展实地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累计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00份,深度访谈对象200人,涵盖流域居民、政府工作人员、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多元群体,全面掌握“守望相助”理念的认知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守望相助”理念在流域内虽已实现广泛宣传,但仍存在明显的认知缺口。从群体差异来看,18-30岁群体对理念的认知率达90%,而60岁以上群体认知率仅为45%;城市居民认知率超80%,农村牧区居民认知率为55%,理念传播效果呈现显著的年龄与地域分化。部分受访者表示,农村牧区、基层社区的互助实践较为普遍,但受信息传播渠道局限,理念未能形成持续的社会影响力,难以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实现有效传播。
调研团队选取三盛公水利枢纽,总干渠,总排干等河套灌区水利工程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是“守望相助”理念的实践典范,更是当地农牧群体团结协作的文化象征。工程建设期间,投入资金超百万两白银,牧民提供约5000匹马匹用于物资运输,农民投入2万名劳动力参与工程修建,通过物资与劳力的互补合作,实现了灌溉系统的顺利建成。工程建成后,当地灌溉面积从10万亩扩展至50万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增进了农牧群体的交流协作,强化了彼此的信任与依赖。该案例充分展现了“守望相助”理念在实践中的价值,为当代文化传播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案例中的传播挑战与启示
“八大渠”水利工程虽在实践层面充分体现了“守望相助”的理念,但在传播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信息传播存在地域局限性,另一方面,文化内涵传播不足,其精神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从“八大渠”案例中可提炼出三点重要启示:其一,需创新传播方式,通过跨区域文化交流展、主题纪录片展播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守望相助”理念在更广泛区域传播;其二,强化理念的故事化与符号化表达,将“八大渠”建设历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绘本等文化产品,在中小学开展普及教育,提升理念的可理解性与可接纳性;其三,深化媒介融合,利用直播平台邀请黄河几字弯流域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人开展专题讲解,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增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结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黄河几字弯流域“守望相助”理念的文化根基与当代传播路径,揭示了该理念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当下传播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守望相助”理念在水利协作、生态治理、民族交往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深度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在当代社会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与媒介环境变革,传统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未来需通过文化符号转化、分众化传播、媒介融合及效果评估机制优化等创新路径,持续提升“守望相助”理念的传播效能,为黄河几字弯流域与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2025年度开放课题“黄河几字弯流域 (内蒙古段)守望相助理念的文化根基与当代传播路径研究”(JZW2025013)阶段性成果)
(吴晓晖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郭炜系河套学院体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