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拉西·敖图哈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已从侧重于经济发展拓展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维度的全面振兴。基于这一背景条件,文化自信作为民族精神要基与乡村发展主魂,其价值不断凸显。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把文化振兴列为乡村全面振兴核心内容,着重指出“推进乡村文化跟旅游深度融合”。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给出了“以文铸魂、以艺赋美”的实践路子,意在激活乡村文化的内部动力,构建具备长久生命力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深入发掘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价值。恼包村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其从传统村落进化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转型进程,真切体现了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的理论衔接与实践体系
于乡村发展的语境当中,文化自信已摆脱单纯的文化认同范畴,成为一种可引发系统性变革的内在动力,以理论层面视角来说,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三个维度:从价值这个层面看,文化自信凭借重塑乡村文化的主体属性,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与价值参考点;在实践落实维度,文化自信凭借资源转化和创新带动,把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及社区治理改良;从乡村治理层面看,文化自信凭借增强社区的认同与集体行动能力,为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输入文化核心。这种多层面的理论关联搭建起文化引领型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处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形中,文化自信呈现出更深远的内涵与实践意义。
从实践的框架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带动乡村振兴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把文化资源加以系统化整合与价值重铸,即开展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以及创新性转化工作,让其成为可被市场辨别并接受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其次是文化元素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把文化符号、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抬高产品附加价值,培养差异化竞争长处;最后是实现文化认同与社区治理协同推进工作,依靠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区的凝聚力,提升村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治理模式。
二、恼包村振兴实践的文化维度与多维成效
恼包村振兴的探索之路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成功归因于对文化资源开展了创新性开发与多维度整合,在文化资源价值重新挖掘方面,恼包村体现了卓越的战略目光与创新意识,该村并未囿于传统地域文化,而是开创性地将北方游牧文化的粗犷豪迈与江南水乡园林的细腻婉约相融合,造就出独具韵味的建筑景观与文化空间。这种文化融合并非是简单的元素随意堆砌,而是基于对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深刻认识进行的创新性转化,依靠建设包括商业街区、美食餐饮区、文化展示区、水上娱乐区及儿童游乐区的多功能文化空间,恼包村成功构建起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良性发展局面。这种系统化的文化资源整合手段,既留存了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质,还为其赋予契合当代消费需求的现代价值,达成了文化保护跟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就产业协同发展层面而言,恼包村构建起以文化旅游业为核心、各类产业相互扶持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在农业范畴,该村奉行“科技+农业+农户”的发展理念,兴建的100亩阳光温室与66个大棚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升级,还依靠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拓展了农业的文化及旅游功能,显著拔高了农业的附加价值水平。就物流产业而言,依赖独特的区位形势与交通条件,招来城发物流园区,引18家大型快递企业进驻,建成年货物吞吐量超1000万吨的区域物流中心,造就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为村民奠定了稳定的收入根基。而在文化旅游这一主导产业上,恼包村凭借精心设计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文化活动、传统节庆仪式,还有老年歌舞队、威风锣鼓队等民间文艺团体的定期展演,大大增添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使游客在消费阶段得到深度的文化体会。这种多产业协同共进的模式,不仅成功分散了单一产业的潜在风险,更形成了产业彼此赋能、共同前行的良性循环,让村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在组织体系建设与人才招引培育方面,恼包村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情形的路径,依靠“党建+”模式的深入实施,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跟组织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切实整合各种资源,引领服务、建设、发展与治理协同推进。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恼包村推行了外部引进和本土培育相契合的双轨方式:通过优化引才氛围、完善周边服务,引来约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落的建设活动,尤其在奥特莱斯购物中心这类重大项目的运营管理期间,引进的专业管理团队保障项目能高质量运营。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施用,采用系统培训、实践锻炼等手段,提高村民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建设了一支扎根乡村、熟悉本土情况的人才队伍。这种内外结合的人才制度为恼包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后盾。就生态文化建设而言,恼包村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同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凭借系统性的绿化项目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水系治理等环境整治行动,村落的绿化面积占比达45%,构建起了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面貌。这种生态跟文化的深度聚合,不仅仅是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好,更拔高了乡村的文化格调与精神内涵,促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现实挑战与系统性优化路径
尽管恼包村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就,但其实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就文化传承领域而言,代际传承危机日益明显化,伴随年轻一代教育水准提升和就业途径多元化,大批青年劳动力外出,造成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大量匮乏。村落里能完整掌握传统手工艺跟民俗技能的村民平均年龄已超过55岁,而年轻一代对这些传统技艺普遍兴趣淡薄,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降低,现今文化传承的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口头传授和静态陈列,缺乏跟现代科技和当代审美有效结合,难以调动起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使得传统文化跟现代生活之间形成断层。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即便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的年产出价值可观,但产业结构合理性欠佳,主要聚焦在餐饮、住宿等基础服务范畴,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状况相对欠佳,品牌建设滞后的问题显著,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市场竞争的实力不足。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有待提升,上下游产业相互之间的关联度欠佳,较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利好,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缘由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失,文化产品开发多数时候只是简单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缺少和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质量、数量的双重压力,从数量这一维度看,专业人才整体的数量不达标,尤其是在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领域,人才缺口明显。从质量的维度看,现有人才在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提升,难以符合乡村振兴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期望。人才问题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引进与留用的双重困局:由于乡村在公共服务、发展空间、生活配套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不易吸引与留住高素养的人才;针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机制有缺陷,没有系统的职业发展与能力进阶通道,导致人才流失现象普遍存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持续上扬,随着游客数量迅猛增长,旅游活动引发的垃圾污染、水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问题慢慢浮现,农业生产期间化肥、农药运用造成的污染,还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出现负面影响。这些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体现在与文化活动紧密相关上:传统节庆活动开展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设施持续扩建规模、游客接待量迅速增多,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文化自信视角搭建系统性的优化途径,在文化传承创新相关事项上,要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办法,把传统文化用更生动、更具互动感的方式呈现。把传统文化整合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活动,开发凸显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推动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探索,构造覆盖各个年龄层次的传承体系。就文化产业升级这一工作而言,需借助政策的引导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优化品牌策划及营销推广方法,提高产品文化方面的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跟农业、制造业、科技等领域达成深度融合,发展像创意农业、数字文创这样的新业态,构建全面的文化产业生态链。在人才队伍建设事宜上,应构建本土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的双轨体系,跟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实训基地,实施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备人才引进的政策制度,通过项目合作、兼职顾问等办法柔性引进人才,同时借助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才收入待遇、健全激励机制等方式增强人才吸引力。就生态保护这一方面而言,合理规划旅游的容量大小,落实游客流量监测及调控行动。推行绿色农业的生产模式,降低污染水平。把生态理念汇入到文化建设里面,开办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培育村民与游客的环保自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可持续发展样式。这一系列优化路径的付诸实施,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加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经由制度创新、政策保障与社区动员,构建起凭借文化自信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得恼包村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
四、结语
由恼包村的实践表明,文化自信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关键,采用文化资源的价值重组与创新利用,可切实激活乡村内部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协同增进,恼包村此刻正处于从规模扩大向质量增强转型的紧要关头,需在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培养与生态协调等方面探寻突破路径。
(作者系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