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洪坤
一场承载着对戏剧艺术敬畏与北疆文化思考的盛会——“携手梨园·同唱北疆——单学文戏剧剧本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内蒙古文学馆拉开帷幕。这场由内蒙古文联指导,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与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活动,汇聚了全区文艺界60余位同仁,既是对单学文数十年戏剧创作生涯的礼赞,更是对内蒙古戏剧事业传承创新的一次思想集结。
一、盛会启幕:学理与温度交织的文化礼赞
此次活动的举办,彰显了内蒙古文艺界对优秀创作者的高度认可与对戏剧事业的深切关注。活动既是对单学文艺术成就的致敬,也是对内蒙古戏剧发展的聚力赋能。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郭运德,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瑞清、政协原副主席伏来旺等发来贺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王辉,中国文联戏剧中心主任李小青,中国剧协《剧本》杂志副主编张燕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张锦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李淑章等以视频形式致贺,从全国戏剧发展视角,点赞单学文作品与内蒙古戏剧的独特价值与示范意义。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博、一级调研员周琦,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艳,内蒙古社科院原院长包银山,内蒙古文联原主席官布扎布、原副主席哈斯乌拉,著名诗人阿古拉泰,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武利平等领导与名家齐聚,李树榕、何燕敏、陈鹤龄、霍日查、图·巴特尔、刘新和、李悦、耿瑞、张福俊、张世超、刘鹏、吉日木图、孟祥洪、段八旺、何小菊、张玉兰、武燕妮、汪德生、张恒等业界知名人士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及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等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单学文向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内蒙古文学馆、呼和浩特图书馆、呼和浩特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赠送《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让个人的艺术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财富,为北疆戏剧的传播与研究搭建了坚实桥梁,也让这场座谈会从“个人致敬”升华为“文化共享”的集体行动。
二、致敬耕耘:一部作品集里的北疆戏剧“活样本”
数十年来,单学文以“文艺工作者”与“文化推动者”的双重身份,在戏剧、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领域多点开花,一方面为全区文艺事业统筹谋划,同时,坚守创作一线,笔耕不辍,留下了一部部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温度的佳作。剧作集《你侬我侬——单学文戏剧剧本选》收入12部精选作品,宛如一幅北疆戏剧的“全景画卷”:剧种上,涵盖京剧、晋剧、漫瀚剧、话剧、评剧、音乐剧、二人台现代戏等,尽显内蒙古戏剧的多元魅力。题材上,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如反映蒙古族土尔扈特后裔忠诚爱国、勇敢坚毅、无私奉献的话剧《东风呼啸起》,以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为背景的京剧《大盛魁》、书写蒙古族思想家、文学家的话剧《尹湛纳希》;也有对现实生活的鲜活描摹——如以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廷·巴特尔为原型的音乐剧《草原之子廷巴特尔》,展现乡村振兴的二人台现代戏《我的大河套》等。成就上,多部作品斩获国家级、自治区级重要荣誉:京剧《大盛魁》、晋剧《巡城记》《大汉骄子》《青山英烈》、评剧《忠诚》等作品获评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萨日纳”奖等奖项,京剧《大盛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东风呼啸起》入选内蒙古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部分作品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舞台剧本扶持项目……此外,单学文还主编《新时期内蒙古小戏小品曲艺作品选》《内蒙古文学百年大系·戏剧卷》,著有诗集《牧野草》,以“编创并举”的方式为内蒙古文艺事业留存文脉。正如内蒙古社科院原院长包银山所言:“这部作品集是单学文数十年艺术积淀的生动写照,诞生于退休后的十几年,诠释了‘退而不休、再创高峰’的人生境界,堪称反映内蒙古近十几年戏剧创作最高水准的佳作之一。”著名诗人阿古拉泰从“家学渊源”解读其创作基因——单学文生于粮商与梨园结合的家庭,自幼受京剧、书法、旧体诗词熏陶,后插队农村、深耕宣传领域,“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深厚的童子功,让他的作品自带‘梨园风骨’与‘北疆温度’”。
三、深度研讨:从作品价值到戏剧发展的多维碰撞
本次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来自各界专家学者围绕单学文作品及内蒙古戏剧发展的深度对话。13位嘉宾(含1位书面发言代读)从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意义等角度切入,既剖析单学文作品的独特价值,也为北疆戏剧的未来建言献策,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迸发。
(一)作品价值:思想与艺术的双重突围
主题立意的“高格深度”:李树榕教授以单学文作品《赵孟頫》为例,指出其创作“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中彰显为民情怀”——剧中赵孟頫在情感纠葛与南北抉择间,最终以“宁肯自身受辱,决绝民众受苦”的立场,传递出“流动的文明与不灭的和美向往”的中华文脉,实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刘尧晔研究员肯定《大盛魁》的“里程碑意义”:“作品以大盛魁商号为载体,展现民族交融与文化多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深层文化思考,其文本与舞台呈现均属业界标杆。”艺术手法的“精湛创新”:耿瑞从晋剧《巡城记》切入,称赞其“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剧中“骂宴”“刺贪”等唱段,既酣畅淋漓、声情并茂,又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望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阿古拉泰总结单学文创作的三大特征:“立意高格、开掘深刻,结构精心、情节精彩,文墨酣畅、品位典雅,尽显深厚文字功力与梨园熏染的双重滋养。”人物塑造的“鲜活立体”:李博以之前发表的艺术评论为例,聚焦话剧《尹湛纳希》,认为该剧“以饱满的人物形象、深邃的主题意蕴、诗性的人物语言,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观众,实现了艺术与思想的双重成功”。
(二)戏剧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
在总结单学文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与会嘉宾进一步聚焦内蒙古戏剧的“人才培养”“题材挖掘”“传播创新”三大核心议题。人才培养:以“传帮带”激活梯队活力:侯晓琴作为青年编剧代表,分享单学文对青年创作者的扶持与关怀:“单老师是良师益友,他的‘深耕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海山在致辞中也强调:“要鼓励老一辈艺术家通过‘师徒结对’传承经验,同时为青年编剧搭建剧本征集、小剧场展演等‘试错平台’,打造德艺双馨、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题材挖掘:以“深扎”对接时代主题:刘新和研究员指出,单学文的成功在于“始终从北疆历史与现实中挖掘素材”。未来内蒙古戏剧应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件大事’、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大主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80周年、建军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让作品“既有北疆特色,又有时代分量”。传播创新:以“多渠道”拓展影响边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鄢冬提出“IP转化”新思路:“单学文作品中的伟大人物与事件,可结合影游融合、短视频等时新手段,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海山副主席也建议:“持续办好‘艺苑撷英’‘内蒙古戏剧周’等活动,拓展线上剧场、跨区域展演等渠道,让内蒙古戏剧‘走出去’,吸引更多区外观众。”
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单学文的致敬,更是对内蒙古戏剧事业的“再动员”,活动凝聚起三点共识:其一,坚守“扎根人民”的创作初心。单学文的作品证明,优秀的戏剧必然是“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作品,未来创作者需继续“深入生活、扎根北疆”,从多民族文化交融中汲取灵感,让戏剧成为“记录时代、滋养心灵”的载体。其二,扛起“传承创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尊重京剧、晋剧、二人台等剧种的艺术规律,保留其核心特质;也要融入北疆元素与现代理念,实现“传统戏曲现代化、现代戏剧本土化”的双向突破,如单学文在《大盛魁》中对京剧程式与二人台戏曲的融合,为剧种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三,构建“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需健全“创作—培养—展演—传播”全链条机制:以老带新筑牢人才根基,以精品创作引领方向,以多元平台扩大影响,让内蒙古戏剧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更绚丽的北疆光芒。
“携手梨园·同唱北疆——单学文戏剧剧本座谈会暨赠书仪式”以作品为桥、以思想为炬,既为单学文的创作生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内蒙古戏剧事业的未来锚定了方向——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北疆戏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