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蓝钦
一、蒙古马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核心内涵
蒙古马精神深深扎根于草原游牧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历史中锤炼出的独特精神品格。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阴山岩画中栩栩如生的马形象,印证了马与草原先民生活的深度交融。至匈奴时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凸显马在军事征伐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马背民族的文化基因。蒙古族谚语“马是人的翅膀”更以诗意语言,将马升华为游牧文明的灵魂象征。蒙古马的精神特质在极端环境中淬炼成型。考古与史料证实,蒙古马具备超凡的生存能力,能在-40℃至40℃的剧烈温差中存活,连续行军数日仅需少量草料,即使负伤仍可跋涉千里。这种生理特性被《蒙古秘史》赋予精神内涵——“不顾安危执行命令”的忠诚勇敢,成为草原英雄的精神图腾。清代旅蒙商时期,蒙古马队年运茶叶万斤的记载(包头广恒西商号账簿),见证其作为文明纽带的历史功绩。在蒙汉经济文化交融中,蒙古马承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团结协作的民族智慧,这一精神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蒙古马精神的核心内涵呈现三重维度,其一,吃苦耐劳的生存哲学。蒙古马在干旱草原、暴风雪等极端环境中演化出的顽强生命力,转化为草原民族与天争命的坚韧品格;其二,忠诚勇敢的道德准则。从战场上的舍生忘死到日常生活中的守望相助,蒙古马对主人的绝对忠诚,塑造了草原文化重信守义的伦理传统;其三,团结协作的发展动力。茶马互市的历史实践表明,蒙古马既是贸易工具,更是文化使者,其跨民族流动促进了技术、语言、习俗的深度交融,彰显了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
新时代语境下,蒙古马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锡林浩特那达慕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弘扬蒙古马精神,将其升华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坐标。这一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度契合。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应新时代奋斗者的实干品格;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呼应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从草原到全国,蒙古马精神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界限,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为民族复兴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包头抗战中蒙古马精神的历史体现
包头作为内蒙古西部战略要冲,在抗日战争中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堡垒,其抗战历程深刻诠释了蒙古马精神与民族团结力量的完美融合。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包头后,这座草原重镇并未屈服,反而成为敌后抗战的烽火之源。当地军民依托大青山地形,创造性地将蒙古马战术优势与游击战略相结合,开辟出独具特色的抗战模式。据《包头抗战大事记》统计,1937年—1945年间,骑兵作战占比达43%,“一人多马”的机动战术,使日军机械化部队陷入“看得见、追不上”的困境。蒙古族战士巴特尔在1941年“百里奔袭战”中的壮举堪称典范,他连续换乘三匹战马,在24小时内穿越180里,以雷霆之势摧毁日军3个据点,创造兵的战术奇迹。这种以弱胜强的智慧,正是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实战化呈现。
大青山游击队战报记载,1942年冬季,某部在被日军围困的深山中坚持战斗47天,战士们靠野草树皮充饥,用冰雪解渴,却始终保持着战斗队形。这种宁死不屈的意志,与蒙古马在暴风雪中依然昂首前行的特性高度契合。包头地方志记载,1943年五当沟突围战中,蒙古族战士奥登带领的骑兵班为掩护大部队,故意将日军引入布满荆棘的峡谷,12匹战马全部负伤仍驮着战士突围成功,谱写了“马死人存”的悲壮史诗。
包头地下交通站建立起横跨草原的情报网络,蒙古族牧民苏雅拉图以贩卖羊毛为掩护,将日军动向绣在腰带内侧,三年间传递情报200多次无一差错。1944年红格尔图破袭战前夕,汉族商人王德顺冒着被剥皮的危险,将日军弹药库布防图缝在羊皮袄夹层,穿越三道封锁线送达游击队,忠诚勇敢的精神特质在情报战线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值得铭记的是,1945年春反攻阶段,包头情报站创造性地使用“马粪密码”,利用日军对牧区物品的疏忽,成功传递关键作战指令,这种智慧与勇气的结合,堪称抗战情报战的经典案例。1942年春季反扫荡期间,土默特左旗牧民宝音德力格尔毅然献出12匹蒙古马,帮助汉族游击队转移伤员。同期,汉族农民张二板在美岱召村用自家地窖掩护7名蒙古族战士18天,每日冒着生命危险送饭送水。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在包头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载;1941年冬,达茂旗牧民自发组织献马队,86匹蒙古马组成“流动救护站”;汉族农民赵发贵用驴车穿越日军封锁线,为蒙古族骑兵运送3车救命粮;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日军重金悬赏购买八路军伤员人头时,包头地区竟无一人告密,这种铜墙铁壁般的民族团结的力量,让侵略者陷入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
包头抗战的历史证明,蒙古马精神不仅是草原民族的精神图腾,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生动缩影。从骑兵冲锋的嘶鸣到情报传递的密语,从马背上的生死救援到地窖中的隐秘守护,这种精神与民族团结的力量交织成抗战胜利的壮丽史诗。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依然能感受到蒙古马精神穿越时空的震撼力量——它既是草原儿女用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更是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永恒动力。
三、蒙古马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时代回响
蒙古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明珠,既承载着草原文明千年的历史积淀,又在新时代迸发出蓬勃生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其忠诚勇敢的品质对应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团结协作的理念与和谐友善的取向相得益彰,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更是对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精神基因在包头抗战史中淬炼升华,又在民族复兴征程中持续焕发时代价值,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新时代语境下,蒙古马精神已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在经济转型战场,这种精神支撑着包头从草原钢城向“智造名城”的跨越。北方重工集团科研团队在攻克超高压钢管技术瓶颈时,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与核心设备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困境,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专业团队持续奋战,展现出坚韧不拔的“蒙古马耐力”;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鹏带领团队开发出高精密稀土永磁电机,成功应用到天体测量、新型战机等领域;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重稀土扩散创新技术,成为全球大型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商之一。这些“新铁骑”用行动证明,蒙古马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密码。
民族团结的沃土上,蒙古马精神催生出绚丽的文明之花,正培育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包头市作为“中国马城”,拥有深厚的马文化底蕴,当地一些中小学等已开展马术体验活动,聚焦于马术技能体验、马文化传承及蒙古马精神的理解。达茂旗举办赛马“村超”联赛、那达慕大会等马文化实践,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过去马帮运茶连通蒙汉,如今精神纽带紧系各族人心。”
蒙古马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其忠诚勇敢的品质与爱国敬业的要求高度契合,团结协作的理念与和谐友善的价值取向相互呼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源自历史又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其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具有鲜活当代价值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财富正在包头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经济建设方面,蒙古马精神所蕴含的吃苦耐劳品质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创新创业。包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许多当地企业家在面临市场挑战时,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蒙古马般的韧性坚持创新,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浴火重生。
蒙古马精神并非封闭的文化符号,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古马虽然没有特别高大的体魄,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这种品质在包头抗战中成为当地军民抵抗侵略的精神支柱,更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结语
站在赛汗塔拉草原的“新时代铁骑”雕塑前,昂首奔腾的蒙古马既回望抗战烽火中的铁血丹心,更驰骋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其蹄声如鼓,激荡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巴特尔的战马到稀土实验室的显微镜,从抗战地窖到智能工厂,蒙古马精神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激昂的鼓点。当新时代青年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高呼“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当各族群众在社区活动中携手共绘“团结长卷”,我们坚信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史诗。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史料资料挖掘整理研究”(2024ZZB2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