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额日登图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重大节庆活动早已超越单纯的庆祝意义,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塑造国家形象、传递文化力量的重要载体。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庆典,便在青山环抱、青草铺展的北疆大地上,书写了一段以文艺实践串联文化认同与治理创新的生动篇章。本文以呼和浩特市相关院团承担的庆典表演方阵复排为切入点,剖析这场文化工程背后的集体协作机制、艺术创作巧思,探寻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边疆柔性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一、庆典筹备:一场兼具紧迫性与复杂性的文化挑战
作为展现内蒙古发展成就、传递民族情感的核心环节,庆典表演方阵复排自启动之初,便面临着多重考验,每一项挑战都考验着团队的统筹与创新能力。
从时间维度看,常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久打磨,但此次复排需在5天内完成千人团队组建、节目编排、后勤保障全流程工作。千人规模意味着人员筛选、分组训练、动作统一等环节容不得半点拖延,如何在极短时间内让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形成默契,成为首要难题。
从组织维度讲,这场复排涉及政府部门、艺术院团、基层单位等多元主体。政府需统筹政策导向与资源调配,艺术院团要负责专业编排与技术指导,基层单位则需配合人员输送与协调,多方力量如何快速打破壁垒、建立高效协同机制,直接影响复排进度与质量。
更关键的是文化维度的融合难题:既要充分展现北疆游牧文化的独特风情,让马、哈达、顶碗等传统元素鲜活呈现,又要契合国家话语体系,将地域故事与民族复兴、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同时,演出场地选在青山脚下、青草漫野之处,自然景观虽为表演增添了原生态的美感,却也对舞台设计、光线适配、音响传播提出了特殊要求——如何让人文表演与“山—草—人”的自然共生场景和谐相融,成为创作团队必须破解的课题。
此外,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下,北疆传统民俗、文化符号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这场庆典表演也因此被赋予了文化保护与创新的使命:如何通过艺术转化,让古老的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让年轻一代既能感受到传统的厚重,又能找到与当下生活的情感联结,这既是挑战,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遇。
二、集体协作:行政统筹与情感凝聚的双向发力
面对重重挑战,复排团队构建起“政府主导+情感凝聚”的双轮驱动模式,让千人团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合力,也让文化认同在协作中自然生长。
在行政统筹层面,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搭建了三级联动体系,为复排提供坚实保障。政策层面,明确将“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作为核心导向,确保创作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资源层面,快速调配资金、协调排练场地、统筹餐饮住宿,解决千名员工的后顾之忧;执行层面,建立“总导演—分团队—演员”的垂直管理架构,总导演负责整体创意与节奏把控,分团队针对马舞、顶碗舞、哈达舞等不同节目开展专项训练,演员则严格按照标准打磨动作,层层落实、高效推进。针对青山脚下的特殊场地,团队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勘察地形,调整舞台布局与灯光角度,确保表演效果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真正实现了行政力量与艺术规律的有机统一。
而在情感凝聚层面,“同吃同住同训练”的集体生活,让演职人员超越了职业分工,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排练期间,有人因高强度训练扭伤脚踝,却仍坚持坐在场边记动作、喊节拍;遇到大风、降温等极端天气,没有一人中途退缩,大家互相整理服饰、提醒动作细节,在坚持中传递着温暖。青山的巍峨、青草的芬芳环绕着排练场,这种沉浸式的环境让演职人员更直观地感受到北疆文化的生命力——脚踏着柔软的草地,仿佛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产生了共鸣;看着风中摇曳的青草,更深刻理解了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种情感共鸣逐渐转化为集体荣誉感,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意义,也让团队的凝聚力愈发强大。
三、艺术创新:北疆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叙事重构
要让北疆文化在庆典舞台上打动人心,既需要保留传统符号的精髓,也需要用现代艺术语言重构叙事。复排团队通过符号选择、场景设计的创新,让北疆文化与国家叙事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文化符号的选择上,团队精心构建了一套“有寓意、有联结”的符号矩阵。马舞中,骏马奔腾的姿态、套马杆的挥舞,搭配场地中自然生长的青草,既展现了游牧民族驰骋草原的豪情,也隐喻着边疆儿女守护祖国北疆的坚定决心;顶碗舞里,舞者头顶的龙纹瓷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发间、裙摆点缀的青草编织装饰,则呼应着北疆的自然特色,一“文”一“自然”的结合,传递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内涵;哈达舞中,洁白的哈达随风飘扬,搭配悠扬的长调与演员头戴的青草花环,哈达象征着各民族间的美好祝福,长调承载着北疆的文化记忆,青草则代表着生机与团结,三者共同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氛围。这些符号不再是孤立的元素,而是与国家话语、民族情感紧密相连,让观众在欣赏舞蹈之美的同时,能读懂背后的文化深意。
在叙事结构上,团队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采用“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构建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感染力的文化空间。表演开篇,晨光洒在青山与青草之上,舞者以轻柔的动作模拟草原日出的宁静,仿佛将观众带入北疆的清晨;紧接着,马舞登场,千名男演员步伐整齐,宛如马群奔腾踏过草原,青草在舞步下“起伏”,瞬间将氛围推向激昂,展现北疆儿女守护边疆的豪情;最后,哈达舞压轴,千条哈达同时展开,演员们手捧哈达走向舞台中央,伴随着“祖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深情呼喊,将对祖国的祝福、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推向高潮。整个表演以“青山—青草”为天然背景,场景从宁静到激昂再到温馨,既串联起北疆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也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通过艺术形式变得可感、可触。
作为庆典的开场节目,《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便是这场艺术创新的集中体现。千名演员分为马舞、顶碗舞、哈达舞三个方阵依次登场,马舞的气势、顶碗舞的优雅、哈达舞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又和谐统一。当马舞演员迈着铿锵的步伐起舞时,仿佛能听到马蹄踏过草原的声音;当顶碗舞演员顶着瓷碗旋转时,龙纹在灯光下闪耀,尽显中华文化的厚重;当哈达舞演员集体献上哈达时,洁白的哈达与绿色的青草相映成趣,成为民族团结最美的写照。这个节目不仅迅速点燃了庆典的氛围,更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魅力与各民族团结的力量。
四、实践价值:从文艺表演到边疆治理的范式突破
这场庆典文艺实践,早已超越了“表演”本身,成为推动文化认同、探索边疆柔性治理的重要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从文化认同层面看,它让北疆文化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集体记忆。以往,提到北疆文化,很多人想到的是零散的民俗、符号;而这场表演通过艺术加工,将青山、青草、马、哈达等元素整合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北疆文化图景”。观众坐在青山脚下,看着舞台上的表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幅图景的一部分——看到马舞,会想起边疆战士的坚守;看到顶碗舞,会感叹中华文化的多样;看到哈达舞,会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温暖。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转化为观众内心真切的认知与情感,推动文化认同向民族团结意识深度转化。
从边疆治理层面看,这场实践证明了文化艺术是边疆柔性治理的有效工具。与传统的行政治理方式不同,文化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凝聚人心——它没有生硬地宣讲道理,而是通过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让各民族群众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共识。青山作为内蒙古的地理符号、文化符号,通过文艺表演被纳入国家叙事体系,既增强了内蒙古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也让内地观众更了解北疆、热爱北疆,从而拉近了边疆与内地的情感距离。同时,表演中传递的民族团结理念,也为边疆治理提供了精神支撑——当各族群众都能从文化中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便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结语:文化实践的时代使命与未来方向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庆典表演方阵的复排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以文化促团结、以艺术助治理”的创新实验。它证明了集体协作是重大文化工程的关键支撑,也展现了文化符号、空间场景在传递国家叙事、凝聚民族情感中的独特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场实践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艺术不仅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更能成为“铸魂聚力”的利器。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文化工程、空间叙事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比如,将庆典中的文化创新经验延伸到日常文化活动中,让马舞、顶碗舞等传统舞蹈走进校园、社区,持续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再比如,依托青山、草原等自然景观,打造更多“自然+文化”的沉浸式表演,让北疆文化成为吸引游客、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艺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让北疆大地的文化之花越开越艳,让各民族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中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书写祖国北疆繁荣稳定的新篇章。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有限公司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舞蹈家协会理事、呼和浩特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