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宏宝
一、北疆人文地理与北疆农牧文化内涵
北疆,最初指代中原王朝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南部地区。随着历史演进,其范围因朝代更迭而动态变化,多涵盖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但始终泛指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北疆”逐渐定型为新疆北部、内蒙古及黑龙江等北部边疆的统称。在这一区域内,多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长期互动交融、繁衍生息、相互濡染,形成了兼有游牧、农耕、渔猎等特征的多元文化体系。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因其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位与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性,成为北疆文化的主体呈现区域。以内蒙古为核心的北疆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历史上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实践。北疆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通过共同历史记忆的传承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维护边疆民族团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为边疆地区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深层文化支撑。
北疆农牧文化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长期交融的结晶,形成了兼具互补性与包容性的独特文化体系。首先,体现在经济形态的互补共生。自汉代起,北疆地区逐步形成“南耕北牧”的生态经济格局。河套平原的屯田开发推动了农耕技术的传播,与草原牧业的流动性生产形成动态平衡。这种互补模式不仅构建了可持续的生存体系,更催生出“农牧互市”的经济协作形式,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事实,为多民族共生共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体现在文化生活的深度包容。北疆文化以“和而不同”为特质,实现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有机融合。奶茶文化、那达慕大会等习俗成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乌兰牧骑文艺创作通过艺术创新,将马头琴的悠扬与农耕民谣的质朴交织,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北疆农牧文化其包容的文化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北疆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北疆农牧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互鉴的典型代表,正面临传统传播模式式微、文化符号认知度不足、现代化冲击下传承困境等挑战。微短剧作为融合剧集叙事与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新内容形态,凭借短小精悍、情节紧凑、易于传播、高关注度、强视觉表现和算法分发的特点,迅速闯入了公众视野,重构了网络视听的内容生态,革新了地域文化的传播生态。近年来,以《请你停下来》《99号公路》《烟火里奋斗》《草原上有风》等为代表的微短剧,通过解构与重构北疆农牧文化的传统符号,探索出轻量化传播、情感化共鸣、数字化传承的北疆农牧文化传播新路径。微短剧以年轻化的视听语言激活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生命力,实现了从在地化表达到跨地域传播的突破,为北疆农牧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新实践。
二、微短剧对北疆农牧文化的符号表达
(一)物质符号:农牧共生的具象载体
物质符号直观体现北疆“半农半牧”的特质,生产工具勒勒车的桦木轮轴体现游牧文明的智慧,铁犁的锻钢犁头象征农耕文明的定居属性。居住空间的动态特征呈现,毡房的可拆卸结构与土房的夯土墙基形成迁徙与定居结合的辩证空间。同时,自然景观符号也是北疆农牧文化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表征体系。草原、雪山、河流、骏马等自然元素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和民族认同的象征。此外,服饰符号如蒙古袍、民族刺绣服饰等传统装束,是北疆多民族文化直观的物质载体,其形制、色彩、纹样都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密码。在微短剧创作中,这些文化符号通过现代化的视听语言获得新的文化内涵。微短剧《99号公路》广角镜头将公路与草原的对话呈现,公路的线性美与草原的平面美形成强烈视觉对比,隐喻现代性与传统的共生关系。微短剧《草原上有风》创新地将风力发电机转换为景观符号,镜头捕捉叶片,将工业文明符号融入传统自然景观,为北疆自然符号注入了时代内涵。微短剧《请你停下来》中草原之夜情节,核心民族元素鲜明。蒙古袍,篝火,马头琴,融为一体。男女舞动,长袍色彩绚丽,刺绣精美,勾勒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底蕴。
(二)行为符号:时空交织的实践逻辑
生产劳动、节庆仪式、社交活动等符号构成了北疆农牧文化的行为实践景观。放牧、挤奶、打草等生产劳动符号,其动作流程、工具使用凝结着北疆大地上累世的生存智慧。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等传统节庆,敬酒、献哈达等礼仪行为,仪式、流程、要求、规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逻辑。在微短剧《请你停下来》中乃日乐团对民族器乐的练习,音乐实践与仪式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出农牧民对传承文化的重视。在微短剧《烟火里奋斗》中,烤肉过程升华为生活仪式,多个分剧集中烤肉师傅在路边露天烧烤被设计成沉浸式剧场。在微短剧《99号公路》中,羊群穿越公路的场景构成视觉奇观。航拍镜头呈现的俯瞰画面中,羊群流动的曲线与公路笔直的线条形成几何对话。慢镜头的摩托车、羊群争斗吃草等细节被诗意呈现。微短剧对行为符号进行创新呈现,对劳动过程进行美学化提升,将生产动作转换为舞蹈语言,将工具使用象征化处理,将生产器具转换为情感载体。节庆仪式符号是北疆民族文化集中的行为展示,摔跤、赛马、射箭转换为娱乐竞技,是仪式符号与文化内涵的年轻化解读。
(三)精神符号:价值体系的深层内核
精神符号是北疆农牧文化的价值核心。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传统生态观,通过代际传承内化为牧民的认知框架和行为准则。对生命礼赞是北疆农牧文化中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出生礼到婚礼再到葬礼,一系列生命仪轨构建了完整的意义世界。此外,共同体意识符号如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是北疆多民族交往中形成的精神共识。北疆农牧文化的精神符号在微短剧中通过日常实践升华为共同的精神追求。微短剧《99号公路》中,对草原的充分尊重将生态伦理具象化表达,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可感可知,深刻诠释了轮回共生的生态哲学。老牧民坚持的传统轮牧方式,与现代生态学家提倡的草场休养生息理念成为跨越时空的感召。微短剧《请你停下来》通过百灵庙暴动故事探讨爱国主义传统。“草原人热情好客,但对日本人不行,他们是狼,狼来了要占领我们的草原”赋予了红色教育深刻的文化内涵。台词“乃日诞生在这片草原,他是我们的根,根是一种承载。”更深刻传递了逐水草而居与守土而作的勤劳智慧。微短剧《99号公路》中,齐力推车的场景极具象征意义,超越民族身份的共同担当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公路守护者群像构成了共同体精神的生命图景。
三、微短剧对北疆农牧文化的意义建构
(一)生态:自然共生的当代转换
北疆农牧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体系的重要部分,人与自然的共生性是其核心基因。这种共生关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契合。它既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对自然环境的巧妙适应,如游牧民族随着水草的丰茂与枯竭迁徙,农耕民族依据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安排农事活动,更升华为了精神层面的高度敬畏与深度依赖。自然不仅是维持生存的资源,更是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和价值观念的源头活水。微短剧将抽象的生态伦理转换为具体可感、鲜活的文化意义。《草原上有风》中将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升华为主动守护生态的现代环保理念,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责任担当。《99号公路》中“草原是马的归宿”的准则,与苍茫坚韧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呼应,让观众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始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价值追求。
(二)文化:多元包容的生动呈现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不同民族的习俗、信仰、生活方式在这里汇聚、交流,共同塑造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各民族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形成了一种深厚的生存智慧和文化默契。《请你停下来》中老牧民的形象鲜明,他既坚守着牧民传统的待客礼仪,又包容外来人员一起学习乃日草原文化,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接纳,诠释了北疆文化多元包容的文化内核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三)时代:传统与现代衔接共生
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和积极适应。北疆农牧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中重构自身意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保留坚韧、守土、奋斗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又与当代社会紧密呼应,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和共生共荣。微短剧通过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将北疆农牧文化的传统内核与现代实践相连接,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在《烟火里奋斗》中,创业青年的故事有效触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他们将农耕人对土地的执着转换为数字时代的创业动力,展现了北疆农牧文化中踏实坚韧的品质在现代商业领域的独特价值。它告诉我们,传统始终是指引我们未来发展的坐标。这些新时代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
结语
微短剧以现代化的视听语言重构了传统生产工具、居住空间与自然景观的文化意涵。其通过美学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激活了生产劳动、节庆仪式等传统符号的时代价值,将抽象的生态伦理、生命观念转换为具象可感的情感叙事。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务必坚守文化根脉,避免符号表达的碎片化与浅表化,微而不浅,小而不娱,短而不碎。确保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准确传承,微短剧才能真正推动北疆农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系河北美术学院讲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