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延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陆续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军事斗争,如江桥抗战、长城抗战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陷入日寇的战火蹂躏,中国人民愈挫愈勇,又有平津抗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湘西会战等对日军事斗争。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爆发,日军、伪蒙军联合侵犯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和南部地区)。12月,绥远抗战以胜利而告终。爆发于八十九年前的绥远抗战,正是内蒙古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对日伪侵略者军事侵略的自卫反击。
一、绥远抗战基本情形
1936年7月初,伪匪军由百灵庙(今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寺庙)进犯,打算夺取武川(今呼和浩特市下辖县),进一步窥伺归绥(今呼和浩特市)。11月初,伪蒙匪军开始向绥东红格尔图(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镇北)一带攻击,日本飞机也出动轰炸平地泉(今平地泉镇)和陶林(今察哈尔右翼中旗之一部),一时形势非常紧张。当时的绥远省政府准备坚决抗战,即命绥东守军协同当地英勇民众出击,在红格尔图一战大胜。11月15日,伪蒙匪军李守信部来攻六次,也都大败。敌军看到绥东不得逞,改变战略,想由绥北猛攻。11月23日深夜,绥远军队向百灵庙总攻,血战十余小时,浴血冲锋,冒死前进。到24日晨9时,终将日伪联军击退,收复百灵庙,赢得百灵庙大捷。中国军队获得日伪军遗留下的战利品、煤油、面粉等无数。百灵庙原为绥北咽喉,地势险要,乃敌人图谋绥远的巢穴。
由上可知,1936年绥远抗战先后历经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后,绥远省基本得到固守,日伪军侵略绥省的嚣张气焰被严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此战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一道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此后国府对日外交方针也渐趋强硬。
二、宁津人张富忱与绥远献旗事件
在绥战爆发期间,有一个宁津人——张富忱,由宁津取道天津不远万里来到绥远慰劳晋绥军,并献旗祝捷。关于绥远抗战取得的战果,张富忱在献旗祝捷前后两次发电文:“匪伪犯绥,全国愤慨,诸公志虑坚贞,大张挞伐,伸国威而慑贼胆,阐公理以抑强权,民族复兴,实深利赖……”(《冀宁津各界献旗祝捷将派代表来绥昨电总部预告》,《绥远西北日报》1936年12月12日,第3版);“匪伪犯绥,殊堪痛恨,幸赖诸公秉承中央命令,以忠纯志气,勇迈气概,于雪地冰天中,苦战经旬,追奔逐北,挫抑敌锋,捷声四播,万方感戴,东亚睡狮,由是觉醒,民等集感,以此次战胜,实为吾民族复兴之权舆……”(《宁津县代表张富忱昨谒未遇致傅函交潘转呈》,《绥远西北日报》1936年12月24日,第3版)。
1936年12月20日,《民报》所载张家口通讯亦称,绥远抗战两个月,晋绥军于风雪凛冽中,为中国固守北疆,为民族争求生存。攻克两庙的战果劳苦功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像宁津张富忱这样的民众代表,都“发挥国人爱国之赤诚,予前方将以物质及精神上之慰藉”,慰问军队竟成一时风潮。(《河北宁津县代表献旗慰劳绥将士特制湘绣寓意深长》,《民报》1936年12月20日,第2张第1版)1938年,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仍认为绥远抗战意义非凡:绥战以进攻战略,夺取百灵庙,不但捣毁了敌人的巢穴,也保全了绥远省的领土,而且表现出中国军人最大的抗战决心与坚强的抗战能力。
张富忱慰军献旗,受到报界舆论的广泛关注,《绥远西北日报》全程关注此事,张氏献旗祝捷一事亦因宣传报道而名动一时,现将献旗事件的主要经过介绍如下。
1936年12月初,宁津县各界民众特制“醒狮怒吼”(“醒狮”意象广泛存在于晚清民国时期报刊文论的语境之中,它时常象征“启蒙”“觉醒”,同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民主主义思潮相伴)旗帜一面,派代表张富忱由宁津启程来绥远敬献旗帜。12月15日,张富忱由宁津经天津、北平(今北京)抵达张垣(今张家口),将联络宁津同乡,赴绥远省慰劳献旗。张氏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本人此行任务系代表宁津县三十万民众,向绥战前方将士献旗致敬,顺便与各地旅外宁津同乡联络,作前方将士之后援,分别予以物质及精神上之慰劳,拟在张垣稍留三数日,即离张赴绥垣(今呼和浩特市)……”至于醒狮旗的制式,类似军中的团旗。旗帜是红底黑边的,以湘绣技艺制成,寓意“铁血精神”。一面绣“国魂”两字,一面绣醒狮怒吼之象,寄寓“怒吼吧!中国”,兼有勉励将士的意思,上款绣“献给为民族生存奋斗的战士们”,下款绣“河北省宁津县(民国时期宁津县属河北省下辖县)三十万民众致敬”等字样。12月22日上午,张富忱到绥远饭店参加欢迎宴会。下午,张富忱跟随慰问团前往归绥城内各伤病医院慰问伤病员。后又赶赴百灵庙、大庙、红格尔图等地,慰问前方的抗日将士。12月31日下午4时,宁津人张富忱在绥远省政府内献旗。1937年1月2日下午9时,绥远献旗结束后张富忱离开归绥返回北平。此后,张氏又由北平赴天津,面见了宁津县旅津同乡会,报告完献旗经过并展示了部分战利品后便返回老家宁津。除献旗外,张富忱的旅(天)津同乡会还印制了五万张抗日传单、一部分款子,交给《天津大公报》编辑部转交晋绥军部队。(张富忱:《执笔回首话沧桑——从五四时期到抗战初期》,中共德州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鲁北星火》,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198页。)
三、张富忱与绥远归来之余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富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赴绥远省慰军献旗影响很大,“《天津大公报》登载了驻绥远特派员范长江发来的电讯,内有宁津县三十万人民献旗的消息,并有旗帜的照片。结果,各省的大小报纸都进行转载,中央电台还广播了两次。”(据笔者检索近代报刊数据库,自张富忱自宁赴绥到离绥返平十余天的时间里,报载有张富忱赴绥献旗的新闻有15条之多,标题有:《宁津县代表张富忱今晨赴绥劳军》;《醒狮怒吼旗宁津县卅万公民献给绥远战士 献旗代表张富忱昨赴绥 旗有黑色狮影姿式雄伟》;《沙贝子张富忱昨谒傅献旗致敬 傅 接收后谦谢不已》;《张富忱前晚赴平》;等等。)
由上观之,代表30万宁津人慰军献旗的张富忱心怀家国观念,为了抗日而奔走于前线和后方,以张氏一例可窥全貌,即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宁津人都心忧国家、热爱国家并报效国家。绥战期间,宁津人张富忱备受南北舆论瞩目,张氏慰劳之举展现了宁津人的家国情怀。
在全面抗战期间,爱国人士张富忱亦领导了一支小部队,协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对日作战,战斗在冀鲁边区的最前线。1937年下半年,张富忱在宁津县河沟王庄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并同河北省盐山县、山东省乐陵县的救国会相互联系。翌年5月,张氏领导的抗日救国会整顿改组为“中国抗日铁血团”,并任团长。铁血团参加了解放宁津县城的战斗,8月1日,加入八路军津浦支队,改编为津浦支队教导大队,张富忱任大队长。张富忱领导的这支队伍正式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1942年7月1日,张富忱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张氏历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宣传科干事、冀鲁豫军区联络部交际科科长、冀鲁豫边区民间艺术联合会主任等职务,奋战在党的文艺宣传战线上。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这样强调全民族抗战:“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绥远抗战是抗战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彰显了内蒙古儿女捍卫国家北疆、为中华民族生存而战的顽强意志与坚定决心。1936年绥远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及各团体的爱国热情,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援绥运动。(有关1936年绥远抗战与各界援绥运动的专题研究,具体可参阅杜警厅的硕士学位论文《绥远抗战与援绥运动研究》,以及杨红林的《方大曾在绥远抗战前线的采访活动》、丁泽丽、池子华的《绥远抗战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图克的《同仇敌忾:电影界的援绥运动》等文章,本专题研究以宁津人张富忱献旗事件为个案视角,旨在深化1936年各界援绥运动研究。)在全民族抗战旗帜的引领下,全国上下纷纷关注绥远战事、积极支援抗战。来自河北宁津(今山东宁津)的张富忱,不远万里奔赴绥远省献旗,这一历史事件正是当年无数中华热血儿女投身全民族抗战时代洪流中的小小涟漪。它不仅见证了汉、蒙等多民族同胞在抵御外侮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更是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民众共赴国难的标志性事件,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一心与同仇敌忾。在新时代的历史格局中,我们要继续传承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本文初稿于2025年6月7日在厦门大学主办的“从历史记忆到民族认同——抗战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承蒙与会专家拨冗指正,本文定稿较前略有改动。)
(作者系山东省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