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治国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工作对塑造一个人的重要性。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5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中特别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这些年来,我们在推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更多强调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性,个别学校多多少少存在忽略“后三育”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现象。
非遗不仅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河套学院十分重视非遗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现已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而且在人才培养的通识性必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2学分美育必修课程。学校团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植入“非遗”元素,在学生群体中成立专门社团,划拨专项经费,目的就是鼓励广大青年学生从非遗活动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和弘扬精神血脉。2025年,学院又划拨美育专项经费,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和构建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充分表明学院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美育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文化传承与自信。非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高校将非遗融入美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有利于丰富教育资源。非遗项目如传统音乐、剪纸艺术、传统戏剧等,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三是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非遗的融入可以创新美育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美育框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实践思考
未来十年,国家将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不断创新美育工作思路,制定了深入开展美育教学改革、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八项具体措施。在教育强国背景下,怎么用好非遗美育这块瑰宝,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是在课程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专门的非遗美育课程,如民歌、剪纸、陶瓷制作、传统戏剧欣赏等,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全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同时,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非遗魅力。
二是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我们要培养和引进具有非遗专业背景的专家,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或校外指导教师,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学院教师的非遗知识培训,提升教师的非遗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通过内外结合的形式,打造一支德艺双馨、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学团队。
三是在实践活动与文化交流方面。学校要经常性组织非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工作坊、展览、演出、非遗保护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传承非遗,同时要注重推动校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通过项目合作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美育渠道和审美视野。
四是在跨学科融合方面。要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文学类、工程类、设计类、环境类专业,也要把其他学科技术引入美育过程中,如人工智能、数学建模、文学创作、文旅融合等,通过跨学科的交叉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在今天“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召下,作为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美育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系河套学院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