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映校园,青春传承启新篇

——‌河套学院第三届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侧记
作者:王志伟 张雪峰

赵瑞新介绍晋剧生旦净末丑,每一个行当的年龄段、服饰特征以及程式化表演等。

聚精会神。

嘉宾近距离参观展品——凤冠,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晋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赵瑞新介绍晋剧传统龙纹刺绣服饰。

赵老师介绍戏曲《大登殿》中的薛平贵和王宝钏的人物扮相。

王宝钏在《大登殿》中戴线尾子、水钻头面、凤冠、流苏,穿红蟒、搭云肩,围玉带。

赵老师现场给同学们介绍大花脸——徐延昭,他代表的是一种刚直不阿的形象。

赵老师向嘉宾介绍戏剧服饰——披肩。

晋剧须生、青衣行当的表演唱 (薛平贵、王宝钏演唱)。

        □  王志伟    张雪峰

        ‌近日,以“铸魂载道·传艺育人”为主题的第三届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文化盛宴,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也是非遗传承与大学美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活动涵盖展览、展演、研讨、研习、工作坊等多个板块,旨在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与多维度艺术呈现,全景式展现河套地区非遗技艺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核,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一座通往民族文化遗产深处的桥梁。

        一场文化邀约:

        晋韵芳华,国粹薪传

        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晋韵芳华·国粹薪传校园行——晋剧艺术与大学美育融合特展”在河套学院艺术系5号楼二楼展厅举行。展厅内,六合展域如卷轴徐舒。这边,蟒袍玉带映宫商;那边,髯口水袖舞霓裳。梆板声里,唱尽河东千秋韵;戏脉图中,藏遍并州万斛珠。

        第一单元“河套地区传统晋剧剧目”,让观众在文字与图片间体会晋剧的丰富内涵;第二单元“本土晋剧人物老剧照”则通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勾勒出河套晋剧艺术家们的风采与黄金时代的群像图谱;第三单元“晋剧行当简介”,通过立体化展陈,系统解构了晋剧角色体系的内在逻辑与艺术特质;第四单元“晋剧道具简介”与第五单元“晋剧乐器”则通过实物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晋剧艺术的细腻与精美;第六单元“晋剧脸谱展示”更是将晋剧的艺术魅力推向高潮,一张张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脸谱,仿佛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尉迟恭的玄铁面甲犹带唐风,单雄信之傲气化入石绿,五十张脸就是五十部口传心授的粉墨春秋。

        艺术展演:

        经典再现,魅力无限

        晋剧艺术展演在艺术系5号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特邀一级演员、晋剧表演艺术家赵瑞新老师携手其团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赵老师在讲到戏曲《打金枝》《渭水河》时,大家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晋剧中那些忠孝节义、那些爱憎分明的角色和事件都是丈量世道人心的青铜矩尺。她以精湛的演技、浑厚的唱腔,生动诠释了晋剧的经典剧目片段,展现了晋剧唱腔、身段、服饰等艺术特色。衣袂间带着黄河水浸润过的泥土香,将阴山脚下的戏文唱成生生不息的星火。

        舞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透露出晋剧艺术的独特韵味;且看——兰花指翻飞处藏着山河气韵,鹞子翻身时尽显华夏筋骨,那些被我们指尖划过的戏词,原是刻在甲骨上的月光,更是老生髯口间吞吐的春秋大义。须知那戏台方寸能纳星河万里,一声梆子可震八荒云雷,愿这染着烽烟与麦香的声腔,化作青春剧场永不落幕的DNA……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掌声不断,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

        展演结束后,赵瑞新老师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分享了自己在晋剧艺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与传承心得。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晋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也表达了对年轻一代传承者的殷切期望。

        学术研讨:

        思想碰撞,智慧火花

        非遗与美育融合研讨会上,来自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及学校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与大学美育的融合路径。

        研讨会上,各位主讲人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精彩纷呈的演讲。首先是河套学院教务处长高治国,他以“非遗在大学美育中的融合与创新”为题,围绕“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要性”和“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实践思考”两大问题展开。他认为,作为地方高校,应该进一步探索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美育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审美情趣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巴彦淖尔市总支主委萨仁格日乐分享了“乌拉特民歌进校园的意义及必要性”,强调了民族音乐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引起与会嘉宾、学者的强烈反响。

        河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张瑞坤从媒介呈现的角度探讨了“黄河‘几字弯’流域(内蒙古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路径”;艺术系主任张静则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了“河套民歌的文化阐释及传承路径——从理论向度到实践向度的分析”;最后,美术教研室的扈少川老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河套地区民间艺术的育人价值与校本实践的体会与畅想”。

        各位主讲人就非遗与美育的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整场研讨会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下转3版)

        (上接2版)

        技艺研习:

        匠心传承,蓝韵绽放

        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技艺传承教师研习活动在河套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二楼博望书屋举行。本次活动以“蓝韵传承·掐丝绘梦”为主题,

        活动特别邀请了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为教师传授掐丝珐琅画的制作技艺。活动现场,传承人首先进行了理论讲授,详细阐述了掐丝珐琅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随后,在匠作演示环节,传承人手把手地教授如何运用掐丝、点蓝等技艺进行创作。教师们认真聆听、仔细观摩,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在实践创作环节,教师们动手尝试制作自己的掐丝珐琅画作品。经过一番努力,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逐渐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教师们对非遗技艺的热爱与执着,也彰显了非遗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学生工作坊:

        在地生长,非遗新生

        与此同时,“在地生长——非遗技艺传承学生工作坊”也在临河黄河湾步行街非遗传承工作室如火如荼地开展。该工作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作品演示、实践创作与教育转化四个环节,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价值。

        在工作坊里,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非遗技艺的基本知识与制作工艺,还能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非遗作品。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熟练掌握,学生们在非遗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热爱传统文化、勇于创新的青年才俊。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创意与活力,也展现了对非遗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文化之旅:

        委员工作室探访

        部分师生还参观了巴彦淖尔市政协河套学院联合界别委员工作室。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政协委员工作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传承与弘扬河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委员工作室里,师生们通过观看展览、聆听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非遗资源。他们被这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纷纷表示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活动反响:

        文化种子,生根发芽

        随着第三届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陆续展开,河套学院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传承非遗的热潮。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学生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与价值,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们要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行动,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教师们也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也为他们提供了将非遗融入美育教育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他们要继续探索非遗与美育的融合之路,为培养具有时代视野的传承主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大学美育,贵在以美铸魂。河套学院第三届非遗进校园活动圆满结束,非遗的传承之路却永无止境。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非遗的种子将在河套学院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铸魂载道·传艺育人”的宗旨,不断探索非遗与美育的融合之路,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传承主体而不懈奋斗。

        (王志伟系河套学院艺术系讲师,张雪峰系临河区第四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