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匠心·传承·创新

——以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为例
作者:敖其

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永增的剪纸作品

        □  敖其

        巴彦淖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阴山南北,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巴彦淖尔市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成为巴彦淖尔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密不可分。滔滔黄河哺育了河套平原的农耕文化,阴山北麓的广袤草原和浩瀚的戈壁为五畜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中滋生、传承、创新、发展,在当今社会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表象上看,有其独特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有机统一体进行系统性保护的策略。这一理念突破了单一项目保护的局限,注重遗产与社区、环境、传统实践之间的动态关联,这一策略的确定来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的逻辑关系。

        从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精湛性、多元性,可深刻理解到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巴彦淖尔市,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十大类,50个项目,我们将这些项目作为有机整体予以阐释,体现其无穷魅力和创新价值。

        河套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阴山南北文化互动交流的重要地区,多区域各族人民在这片沃土上生存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爬山调、西路二人台、乌拉特民歌、杭哈民歌、祝赞词等民间歌谣戏曲。这些民间歌谣戏曲从表象上看各具特色,表演形式各不相同,但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来看,有许多各民族间通过交往交流、相互借鉴而产生的艺术形式。乌拉特民歌、杭哈民歌中诙谐幽默的歌曲与冀晋陕甘宁民歌融合转化为巴彦淖尔地区独具特色的爬山调。蒙古民歌与爬山调的再度融合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西路二人台”,从而使主要以抒情为主的民歌中增添了诸多与生产劳作、生活场景相关的故事情节,从坐打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成为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晋陕甘革命老区的红色歌曲为乌拉特民歌和杭哈民歌增添了红色文化符号,为民歌注入经久不衰的活力。民歌和祝赞词作为河灯节、剪胎发习俗、乌拉特婚礼、乌拉特打马印习俗等多种民俗样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同一文化空间中以相互补给、相互滋养的方式,激发着各族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无穷创造力。

        进入新时代,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和多种样态的民俗文化,既承载着保留传统的重任,又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播媒介,滋润着创作艺术,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等多维度发挥作用,不断与时俱进,赋能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阴山南北,农牧交错区域民众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创造了适应该区域的多种传统技艺。黄河“几字弯”顶端的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渔业的重要产业基地,阴山南北奇特的戈壁牧场是五畜自由生存的广阔空间。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农牧渔业产品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舌尖上的美食,如河套全鱼宴制作技艺、河套硬四盘制作技艺、冰煮羊技艺、河套面精制作技艺、面塑、河套酒酿造技艺、糖麻叶制作技艺、传统葵花油胡麻油压榨技艺等。同时,以自己无限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艺用自然界赋予人们的天然植物、矿藏和优质土壤制作了芦苇画、芦苇草编、乌拉特石雕、乌拉特玉雕、河套古窑陶瓷烧制技艺、乌拉特泥塑、河套制香技艺、鼻烟制作技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上述传统技艺中,一缕缕芦苇、一块块石头和玉石、一把把泥土、一块块珍稀的金属均融入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因地制宜的智慧。每一个成型作品的制作过程在传承人手中看似简单,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都融入坚韧不拔的耐心和匠心,通过千锤百炼方到达成功的彼岸。

        巴彦淖尔地区非物质遗产中又一个亮点为,通过农牧民的生产劳作和创造的物质载体,制作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葵花画、河套剪纸、蒙古族传统擀毡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乌拉特服饰、乌拉特刺绣等,均为巴彦淖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闪亮的名片。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通过牧人精心饲养的乌拉特戈壁红驼,被誉为戈壁滩上苍天赋予的“神兽”。人们通过养驼不仅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在丝绸之路商贸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骆驼不仅仅是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同时延伸出诸多与之相关的娱乐活动,享誉国内外。赛驼和驼球赛需要人与骆驼的完美结合与人自身的耐力、定力、毅力,体现着游牧民族的智慧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驼球赛不仅需要个人乘骑骆驼精湛的技术,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和现代体育运动规则的完美融合,使更多的运动爱好者参与到传统的赛驼、驼球赛运动中,在新时代延续草原运动的生命力和运动之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本质是回归非遗作为“生活文化”的本源,通过系统性思维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唯有将非遗嵌入社区生活、自然环境和时代需求中,才能实现其“活态传承”的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社区参与和国际对话,构建更具韧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网络。

        总之,守正方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正”则是优秀的传统,只有根深蒂固,方可枝叶茂盛。博大是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石,匠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根脉,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保障,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桥梁。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民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