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廷舫
(接第21期)
中共临河特支的成立
1932年初春,后套来了个名叫王森的人,临时用名王石符。他从北平坐火车到包头,改乘烧木炭的汽车到五原,又坐骡子车西行。一天傍晚到了一个叫邬家地的村子,夜晚住在店里,和一个同是姓王的青年睡一铺炕。那青年很爱说,主动和王森搭讪,问:“你从哪里来?”王森说:“从北平来。”又问:“来干甚?”王森说:“来会一个朋友,想在后套找个事干。”那青年不等王森问,就主动自我介绍:“我叫王垩聊,临河县狼山人。”王森嘴里念着这个名字的发音,觉得很怪。又不等王森发问,青年笑了笑说:“我这名字很怪吧?”就用手在炕皮上画着,写了“垩”和“聊”两个字,“这两个字,一般人都不认得。你一定认得。”王森笑着点点头:“认得。”青年说:“一看你就是读过书的人。”接着说:“我也是,在归绥上过学。”这话引起了王森的兴趣,问道:“你们临河县在归绥上学的人多吗?”王垩聊说:“不多,除了我,还有个刘远志,也叫刘进仁,是个共产党。”王森惊讶地问:“临河还有共产党?”王垩聊说:“他入过共产党,听说现在不干了,在临河当校长。”
王森不再发问,他脑子里记住了“刘远志(刘进仁)”这个名字,暗想,他是共产党,怎么又“不干了”呢?是思想消沉脱党了呢,还是与党组织失掉了关系?他又想,以前后套有没有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在北平,中共顺直省委的人和他谈话时,说绥远省一级党组织遭受了破坏,还没有恢复起来,却没有提及后套有党组织,而是叫他到来之后,在这里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临河这个叫刘远志(刘进仁)的共产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黄昏时分,王森到了临河。他在城东一个车马店下了车,逢人打问着,背着行李往街里走。当时临河只有一条不长的直筒子街,站在街东头,一眼可以瞭见街西头,街道两旁有些店铺,都是土门土脸。几家用青砖镶了边的房子,便算是最阔气的建筑了。街的两边,有些零散的独院和土屋,也都被枳芨、芦草、红柳和白茨包围着。王森在街西头找到了组织上告诉他的接头地点——鲁大药房,端详了一下匾额上“鲁大药房”四个字,放下行李,拍了拍棉袍上落的土,便推门走进去。这家药房里外两间屋,外屋没人,王森朝里屋咳了一声,刚要开口说话,“谁呀?”里屋有人听见动静,一弯腰从门口走出来。当时屋里已有些昏暗。王森看着这人,几乎被他细高的身个儿惊呆了。他个头儿差不多有两米高,看上去如一座塔,在这本来不是很高的屋子里,头皮都快挨住房顶了。他出门后直起腰来,是个年近四十岁的大汉。他打量着王森,用浓重的山东口音问:“你找谁?”
王森问:“你是房鲁泉先生吗?”
他说:“是我,你……”
王森说:“我是从东面来的,找孙景绪先生。”
“噢,是你!快请进!”他立即现出欣喜的样子,热情地帮王森提起行李,一边往屋里走一边说,“孙先生不住这里,我是他的朋友。他跟我说过了,东面有人要来这儿找他。”领王森进屋放下行李,他就忙活着烧水,蹲在灶前说:“你先歇歇,在我这儿吃了晚饭,我去找孙先生来见你。”
王森见这人又热情又诚恳,断定他和孙景绪不是一般关系。他一边烧火一边和王森攀谈,王森知道了他和孙景绪是同乡关系,不久前才认识。他又问王森:“你和孙先生是亲戚?”
“不。”王森摇摇头说,“我不认识孙先生,是经朋友介绍来找他,听说孙先生在这儿做了官,想来找他谋个差事,混碗饭吃。”
“噢,你还不认识孙先生?”他点着头笑了笑,像是琢磨着什么事儿,便没再问什么,只顾往灶里添柴,去烧火了……
吃过晚饭,房鲁泉叫王森独自在药房等着,他去找孙景绪,一会儿就回来了。
王森和孙景绪见面,刹那间四目相对,两人都愣住了。王森忽然想起来了,惊喜地看着他说:“这不是……”
孙景绪似乎也认出了王森,一边凝视一边思索地说:“你……”
房鲁泉见这两人欲言又止的样子,知趣地插嘴说了声“你们谈吧”,转身出去了。
孙景绪说:“咱们好像在哪里见过?”
王森说:“我原名叫郭元芝,两年前在济南见过孙先生,我们曾谈过话。”
“噢,想起来啦,想起来啦!”孙景绪一手拍了拍脑门,高兴地拉住王森的手说,“想不到来的是你!”
王森说:“我也没想到孙景绪同志就是你呀!”
孙景绪笑了笑说:“只是名字上改了两个字嘛!”
孙景绪当时四十多岁,他原名叫孙金萱,山东临沂人,曾是冯玉祥部队的旅级军官,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冯合流后,他通电反对冯玉祥,愤然辞去官职,解甲还乡,表面上是在家乡闲居,其实一直没有中断和党的联系。
既是同志,又是熟人,见了面格外高兴,王森拿出组织介绍信交给孙景绪,说道:“我现在叫王森,一路上用的名字是王石符。”接着,他便向孙景绪简要地说了自己的经历,并说了“王石符”这个名字的来历。
王森是山西省临县碛口人,1925年在汾阳读书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汾阳县委书记时被捕入狱,1929年出狱后在太原和家乡临县一带活动。1931年秋天受省委派遣到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北神木一带追赶和寻找红军,两个月后返回,得知党在山西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他费了许多周折,才与一个到了北平的同志取得联系,并很快去了北平。1932年春节期间,顺直省委派人和他谈话,叫他到河套来。因为当时经费十分困难,他接到组织通知后,在筹措路费过程中,有个同志帮他活动,弄到了一张从北平到包头的军人护照,上写“某某部上士文书王石符退伍还乡,免费乘车,沿途放行”等。他拿了这张护照,不仅省了路费,还等于有了护身符,从北平很安全地到了包头。由于这个缘故,他一路上就叫王石符。
孙景绪听后笑一笑说:“我们搞革命,为了对付敌人,就得学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连名字也要变来变去。现在我们这些孙行者来后套,就是为变着法儿钻进王英土匪部队的心脏里。”接着他向王森讲了他来河套的经过和所面临的情况及任务等。
1931年秋季,盘踞在河套的大土匪头子王英为在河套称王称霸,乘蒋介石和阎锡山互相倾轧之隙,赶走了驻在五原的阎部黑马队。蒋介石得到这一消息,便趁机拉拢王英,企图在阎锡山的管辖范围内培植自己的势力,于是以南京政府名义,委任王英为西北抗日义勇军司令兼骑兵第三师师长,叫他的参谋长贺耀祖派人秘密来河套给王英送了委任状。王英由此在河套挂羊头卖狗肉,得意忘形地打出“抗日义勇军”旗号,四处招兵买马扩充势力,还要效仿正规军的样子建立政治处,请他的一位河北同乡李某为他物色和推荐人才。李某想到了正弃了官在山东闲居的孙金萱,便对王英说了。王英知道孙金萱曾是冯玉祥部下的高级军官,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时,王英正当护路司令,曾和孙金萱有过交往,也算熟人,听了李某的推荐,同意叫孙金萱来当他的政治顾问。
李某过去曾入过同盟会,和孙金萱是老相识,可他并不知道孙金萱是共产党,当下给孙金萱写了信。孙金萱当时正接到组织指示,让他设法利用曾和王英有过交往的有利条件,打入王英匪部做工作。事情竟这么凑巧!他接到李某的信后,即刻起身到包头找到李某。李某当即给王英写了信,交孙金萱带上到了临河。
王英见了孙金萱,连说“欢迎,欢迎”,心里着实高兴。孙金萱为掩国民党耳目,又能哄过王英,把名字中的“金萱”改为“景绪”,音相近而字不同;王英斗大的字不识几口袋,说话又是河套口音,根本不理会也分不清什么“金萱”“景绪”的,只认识这个他曾经见过面的孙长官,当下任命他为政治顾问兼政治处主任,并慷慨地说:“政治处这玩意儿怎么个闹法儿,我是不知道,你就给咱看着闹吧。咱现在是正规军,人越多越好,你有什么亲的近的,就写信叫他们来,我王英亏待不了他们。”
从此,孙金萱便成了孙景绪,在王英匪部留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摸底,他认为利用王英授权他组建政治处的机会,中共派一些同志打进来,对王英匪部进行分化瓦解,打着王英“抗日义勇军”的旗号,暗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武装,是很有希望的。于是他给顺直省委写了报告,详细陈述了王英匪部的情况和他的想法。省委同意了他的意见,一面派人,一面对河套的工作作了三条指示:一是从内部分化王英土匪部队;二是在王英“抗日义勇军”旗号的掩护下搞自己的武装;三是在河套建立发展党的地方组织,开展地方工作。
王森是除孙景绪外被派来的头一个人,正是带着这三条指示来的。
“你来了好啊!”谈完这些情况,孙景绪激动地看着王森说,“河套这地方很大,又有这么个机会,工作很有搞头!”接着,他又向王森说了一些他所了解的有关王英的情况。
王英是河套头号大地主王同春的三儿子,绰号“三没底据”,意思是说他办事没准则、没规章。青年时在北京读书就放荡不羁,结识了不少地痞流氓。后回到五原,因其父与当时的绥远都统马福祥是结拜兄弟,被马福祥委任为五原县保安团团总。此后,他便打着这个旗号,在后套招兵买马,网罗团兵三百余人。1922年,他当上了绥远省骑兵第二营营长。此后,他见机行事,见谁得势就跟着谁干。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五原誓师,王英被冯玉祥委任为临河保安团团长,部队分驻五原、临河,他借机扩大队伍,达八百余众。次年又当上了包宁路护队司令,拼凑起两千人的队伍,编成五个旅十个团,司令部驻扎包头。1927年,冯玉祥率部西进,奉军开进绥远。王英背叛冯玉祥投靠奉军,被委任为东北军第三十一军军长,公开与冯军作战。不久,张作霖命令其攻打驻守在山西河曲、偏关等地的阎锡山的晋军。王英率部队从包头出发,到达与河曲隔河相望的陕北府谷境内却按兵不动,一面向张作霖谎报进攻河曲战况,一面派部下秘密到河曲县城与阎锡山接洽投降事宜。后阎锡山委任王英为山西省骑兵第四师师长,并给予赏金、军饷、关防印鉴等,命他速返绥远攻打奉军。1929年,阎锡山委任王英为山西省骑兵副司令。1930年春,王英率部赴河南与蒋介石部队作战,又暗中投蒋,被蒋介石委任为中央骑兵第三师师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委任王英为西北抗日义勇军司令。王英便又打着这一旗号在后套收罗了在当地活动的杨猴小等多股土匪,组成号称三个旅的三千人的“抗日义勇军”。
(未完待续)
(作者系内蒙古文联一级作家,曾任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多年,出版文学、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