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象征,彰显着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所在,关联着国家的根基与命运走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携手奋进、共促繁荣的进程中,文化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北疆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的一种,植根于辽阔草原与多元民族,融合了草原游牧、农耕渔猎及生态工业等多种文化元素,是自古以来北疆区域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积极推进北疆文化发展与传播,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北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北疆文化在增强文化认同与促进文化交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集成,北疆文化不仅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了民族力量,还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促进了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
首先,北疆文化建设能够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北疆文化作为多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集成,具有天然的民族团结属性,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春秋左传·文公二年》中提到:“万民,亦一炁。”这句话表明,世间万物都是由同一种气息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基于所有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北疆文化通过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北疆文化深厚底蕴,如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能够深度探寻并充分彰显出各种文化形态所包含的卓越思想理念、人文情怀、道德准则以及艺术传承,使广大群众得以感受北疆文化的律动、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取北疆文化的丰富滋养,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北疆文化能够促进文化交融,推动共同发展。北疆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国语·周语中》描绘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的景象:“上下皆和,百官复序,千乘勤夙,百僚继晷。”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团结合作、各尽其责。北疆文化通过其开放包容的特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推动了共同发展。“将中华文化符号全方位嵌入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全方位融入各级校园教育和社区建设,在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如蒙古文、蒙古包、马头琴、哈达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种包容性使得各民族在北疆这片土地上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北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抓手
北疆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包容性,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信任和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教育引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包容性,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文化平台。各民族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北疆文化景观,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莫尼山非遗小镇的皮艺博物馆,通过展出100余幅皮画作品,将“北疆文化”具象化,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工技艺,还推动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相连,成为各民族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此外,北疆文化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群众文化活动、戏曲演出、博物馆展览等,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舞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北疆文化还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方面,北疆文化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等,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使各族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教育引导,使各民族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教育引导不仅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北疆地区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址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参观这些遗址遗迹,了解北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让各族人民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可以激发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北疆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经济动力
北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活条件,还通过文化交流与技艺分享,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文化产业带来的资金流入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公共服务的提升,使各民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坚定了团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下的信念,共同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首先,北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北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行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不仅涵盖了传统行业,还涉及了新兴行业,如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从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众多北疆文化手工艺品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吸纳了大量当地各民族劳动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各民族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制作出精美且饱含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销往各地。这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在熟悉且热爱的文化领域中工作。当各民族群众都能在文化产业中有稳定的就业岗位,社会失业率显著降低,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劳作过程中,相互交流技艺、分享文化故事,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如同石榴籽一般紧密团结在一起,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给予的发展机遇与保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北疆文化产业的创收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完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北疆文化产业带来的资金流入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随着北疆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通往景区的道路得到拓宽和修缮,这不仅方便了游客出行,也改善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交通条件。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让各民族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减少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公共服务的提升切实惠及了北疆各民族人民,使他们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下,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中。
四、积极推进北疆文化发展与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北疆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积极推进北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仅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高校要肩负使命任务,成为北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学术资源优势,组建涵盖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北疆文化基因图谱。重点开展匈奴金冠纹饰解码、契丹大字破译、阴山岩画数字复原等基础研究,建立北疆文化数据库。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相关理论专著,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北疆文化话语体系。创新“课堂+田野”教学模式,开设“草原丝绸之路考古”“蒙古长调音乐赏析”等特色课程,建设北疆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数字复原的辽上京遗址中“穿越”历史。定期举办“北疆文化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展对话,推动建立跨国界、跨文化的北疆学研究共同体。
二是人才要承担民族责任,成为北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生力军。培育“数字工匠”队伍,运用VR技术复原辽上京遗址,开发草原文化主题手游;打造“北疆文化云”平台,集成民歌数据库、服饰3D模型等数字资产。实施“百名译者计划”,将《江格尔》史诗等作品译介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旅场景中植入文化密码,如敕勒川景区设置AR历史导览,让游客穿越时空对话拓跋鲜卑先民。
三是新质生产力要蓄力赋能,成为北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新动力。推进“智慧文化工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DNA图谱,实现手工艺作品溯源认证。部署5G+4K直播车,常态化转播那达慕、祭敖包等民俗活动。建设北疆文化大数据中心,通过算法分析游客偏好,精准推送马头琴音乐会、岩画研学游等文化产品。实施“数字活化”计划,将阴山岩画、契丹文字等转化为动态数字藏品,让古老文化在元宇宙中焕发新生。实施“数字文化下乡”工程,在苏木嘎查建设智慧文化站,配备VR民族文化体验设备。通过科技赋能,构建“云上北疆”文化空间,让草原文化在数字时代突破地理边界,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