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平
(接第13期)
(三)东南沿海地区岩画
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其中大部分在济南市境内,少部分在沿海一带)、福建、广东和港澳台等地,大都与古代先民的出海活动有关。内容以渔猎和抽象的图案为主,大都采用凿刻的技法。
福建省岩画
福建省华安县的仙字潭岩画是由100年前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带队调查,开创中国现代岩画研究保护先河的地区。截至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所属的5个地市的8个区县发现岩画遗产11处,占全国总遗存量1228处的0.89%。其中,除3处没有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8处都分别进入省级和县级文保单位。
福建岩画属于东南岩画系统,其风格与港澳地区大体相近。已经发现的岩画大都为凿刻型岩刻,也有极少彩绘型岩画。内容有渔猎、动物、祭祀与宗教等类型。
福州市仓山区濂江瑞迹岭岩画为人像图形,笔画粗犷、简练,疑为唐前祀雨图。1995年4月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岩画位于三明市岩前镇的古驿道上。岩画早期被发现。1988年文物普查进一步实地调查,岩画主体图案为圆圈加凹点:“⊙”,圆圈由一重到三重,每个图案下刻有一道或两道短横线。初步断代为夏商周时期。
漳州市云霄县发现一处岩刻,凿圆圈及竖沟,似女性生殖器,下侧20米处石壁上又有凿刻图像10余幅,面积近60平方米,或如流星、日月,或似山川,或似鸟花,或似人蛙,还有人类掌印、足印等,还有一幅形似天象图。
1992年底,漳州市漳浦县裸露的花岗岩石上发现一处岩刻,共按自然排列分为六组,均刻于平坦的岩石上。
漳州市华安县虎头山岩画,刻在一花岗岩岩上。石刻坐东朝西,刻有三处脚印,“仙脚印”岩画两大一小,其中有两个脚印的脚趾部分清晰可见。
宁德市柘荣县溪里岚岩画,雕刻在两块相叠岩石下方的一处断面上,阴刻线条勾画“三位乘云神像”图案。
广东省岩画
广东省岩画遗存量不多,迄今发现在其所辖的4个地市的4个县市区有岩画遗址6处,占全国岩画遗存1228处的0.48%。其中一处公布为国保单位,一处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岩画风格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岩画风格,与港澳地区岩画有极大的类同。尤其是珠海的宝镜湾岩画,更是与香港的大浪湾、黄竹坑岩画同出一辙。它们在形式上都是岩刻类型,样式上都以几何图形与抽象的纹饰为主,内容以沿海的渔猎、帆船、海洋动物图案为主导。
锦江岩画位于韶关市仁化县。锦江西岸岩画刻于大型红砂岩崖壁上,分布狭长,总长27米、高1米,面积较大。上刻人物、鸟、兽、花草、船、建筑等图案,其中以鹿的图案最多,有莲生贵子图、双鱼窜洞图,亦有题字题词,刻有“宝祐六年(1258年)、康熙”等字样。锦江东岸岩画面积相对较小,临江可见,上刻人物图案及“天下太平、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二十八日”等字样。
连湾山岩画位于珠海市金湾区(高栏港经济区)。葫芦石是因石上刻有似“葫芦”的图案而流传得名。有3组青铜时代岩画,在显要的位置凿刻着一对连环形螺旋纹,与在连湾山周围古遗址中所发现的陶器纹饰、如云纹、雷纹等有相似之处,雕刻技法粗中有细。有学者认为,葫芦石岩画是古代先民在出海之前祭海所创作的印记岩画,是先民们向海洋进军开辟海洋事业的历史见证。当地判断为商周时期的作品。
宝镜湾岩画位于珠海市金湾区(高栏港经济区)。1989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该海湾“宝镜石”“藏宝洞”“大坪石”“天才石”“太阳石”等5处发现了7幅岩画。岩画阴刻在花岗岩石面上,线条粗犷,构图稚拙。其中以“藏宝洞”里俯状的东壁画面最为完整, 画面由船形、人物、蛇、鸟、鹿、海浪和云雷达纹等十多组图案组成,表现了古越族人航海活动和宗教活动的情景。
坑口岩画位于云浮市罗定市。估计为汉或更早,原石生于小溪边,两巨石底部相连,约三米见方,俗称公婆石,在石面及两侧刻凿的文字、图案未能解读,其中有羽人为古越遗风,有待进一步研究。
浙江省岩画
岩画发现数量占全国岩画遗存量1228处的1.22%。在所属的4个地市的8个县市区当中,有岩画遗址15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2处,县级文保单位2处,剩余11处还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岩画属于东南沿海岩画风格,除了渔猎、动物、祭祀与宗教、符号、人形之外,也发现有农耕文化的岩画特征,比如仙居岩画就是典型代表。作画方法大多采用凿刻研磨,很少发现彩绘岩画。
宁波市象山县炮台山南麓百花洞东侧岩壁上的百花洞岩画内容丰富多样,可辨认的有神像、鱼、船、驴等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准确、生动。初步推断为宋元时期作品。
宁波市象山县大百丈坑门里山岩画属于岩刻类岩画,面积20多平方米。内容包括神像、鱼、船、驴等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准确、生动。
温州市瑞安市石马山岩画:在高起地面6米、宽约10米的岩石上,全部用刻凿法凿刻佛教岩画。根据标记属南朝永定元年(557年)。刻画内容还有塔、人像、佛像、文字等。在塔左竖立一碑,其上刻“永定元年七月廿七日”纪年文字。
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山下郎村朱砂堆山岩画:为宋代岩画。现存岩画壁面宽2.6米、高1.75米。岩壁上刻有四个人像岩画,上排岩画刻有二人像,其左侧刻一呈行走状侧身岩画,下排岩画刻饰二人头像(已残缺)。
台州市路桥区共和岩画:清晰可见到人形、飞禽走兽、钱纹、太阳或八卦纹等图案。整个画面的图案均用单刀凿刻法,从图像来看,意在古越先民用以表述某种事物或思想的特殊语言。
台州市仙居县余岭岩画:图形5个,分别像蛇(或柴刀)、倒三角形、人像等,平均刻痕深约0.5厘米,线条宽度约1~1.5厘米,风格简洁、古朴。其中蛇形、倒三角形与省保单位朱溪小方岩岩画风格相似。
台州市仙居县朱溪小方岩岩画:初步考证刻于西汉时期。岩画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岩画所在的岩面不甚平整,较倾斜,岩壁上刻有似鸟、似马、似鱼、似人像、似蛇头、似锄耙的图纹共计22个,大小不等。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台州市仙居县送龙山岩画:当地初步确定刻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于2004年。岩画所在的岩石自上而下略呈梯形分为12层,各层岩面上刻凿着人物形、蛇头形、房屋形、太阳形、米字格形等各种图纹50个,组合不规则,或密集或疏朗,线条自然流畅,风格简洁、古朴。其中尤以房屋形图纹居多,多达12个。
台州市仙居县殿前岩画:凿于一块略有倾斜,但岩面较为平坦的山岩上,刻有鱼形、三角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
丽水市云和县三门村岩画和雾溪水库西岩画:刻有大大小小若干个小圆孔,圆孔最大直径为8厘米,最小2厘米。岩画像似星象图,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丽水市龙泉市安仁永和桥石料场及岩画:采石痕、凿痕十分清晰。该处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造安仁永和桥的石料场,桥墩、桥头堡等石料均采自此地。在石料场南侧岩壁上刻画有羊、马、花草、文字等。
江苏省岩画
江苏省岩画遗存在东南部岩画区域中比较多。目前,两个地市的5个县区发现29处岩画遗址。其中,连云港市连云区的将军崖岩画遗址已经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25处没有进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
江苏省岩画属东南沿海岩画范畴,有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渐变的特征。形式上多见凿刻研磨型岩画。内容上以生物、植物崇拜、天体与自然崇拜和动物、符号、人的活动等为主。让人们最为熟知的还是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连云港市连云区狮子山东星象图岩画在一处天然的平坦岩石上,岩画分布在长约5米、宽约1.5米的岩石上,整个岩画由石穴和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组成。
连云港市连云区小团山西南山脚下小团山星象图岩画:位于大雾崖西,玉尖顶西北面,有一块平坦巨石,东西长4.7米,南北宽3米,岩画所刻面积为东西130厘米,南北76厘米,刻面分两组,一是米格图景,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图。星象图岩画位于华盖山东坡,岩画分布在长约5.6米、宽约3.6米的岩石上,整个岩画由圆、米字格、石穴组成,刻面宽3.7米、高1.9米。
连云港市新浦区渔湾岩画俗称“东磊太阳石”,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该岩画刻于隆起的岩石上,岩石长7.5米、宽3.5米,右上方刻一直径25厘米的圆圈,内刻波状双曲线,腹下有3根短竖线和圆点,圆点左下方刻一太阳图案,与将军崖太阳构图近似,直径18厘米,圈外刻有呈向心状光芒21道。
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将军崖岩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画刻在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上,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内容有人面、兽面、星象图案和各种符号共153个;还有以人面和农作物为主的图案,长4米、高2.8米,以鸟兽纹图、类星象图案为主岩刻,是我国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石刻画面和祭祀遗迹。当地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作品。
连云港市海州区星象图岩画:共十处,直径均为15~23厘米,深5~14厘米,遍布该山体的半山腰及顶部。该组星象图的西北,发现3个巨大馒头状的石穴。岩石上四周刻下去,中间呈馒头状,在馒头状的顶部刻有石穴,3个成一条线,方向成正南北,3处馒头状的石穴中心距离5米。
连云港市海州区蜘蛛山星象图岩画:共有7组,星象图均刻画在裸露的岩石上。7组星象图岩画是由多个磨制的石穴,大的直径为12~18厘米、深7~10厘米,小的直径3~5厘米、深3~1.5厘米,当地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作品。
连云港市灌云县大伊山海祭岩画:鼎和须弥座成双的一组祭祀岩画,高62厘米、宽72厘米,并在东南侧1.9米处发现高39厘米、宽36厘米的阴刻须弥座一处。西侧有已发现的海船岩画一处。
连云港市灌云县金鸡岭海船岩画:一块巨大立石的西立面下部,画面长0.62米、高0.56米,为一只海船,阴刻,由船身、帆、舵和锚构成。岩画风格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类似。是古代“黄河走海州,浪打羊山头”的真实写照。
(未完待续)
本内容转自:《中国岩画(中英文)》期刊2016第3期(总第3期)
(作者系文博研究馆员,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中国岩画学会创会会长、总工程师、终身名誉会长;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期刊总编;内蒙古文物学会高级顾问、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