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势如破竹”与“一溃千里”
某报有这样一句话:“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敌军势如破竹,解放军乘胜追击,最终解放海南岛的故事。”这里用“势如破竹”是不对的。
“势如破竹”语本《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本义是指形势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从其比喻义可见,“势如破竹”是褒义词,用“势如破竹”来形容“敌军”的迅速溃败,显然不妥当。可以改为“一溃千里”,这样才切合语境。
2.“举案齐眉”的“案”指何物?
“举案齐眉”这个典故中,孟光所举的“案”究竟是怎样一种器物呢?在中国古代,“案”作为器物名可以用来指以下几种不同的东西:
一是指狭长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如唐代李白《下途归石门旧物》诗:“羡君素书尝满案,含丹照白霞色烂。”现代人所说“伏案工作”“拍案而起”中的“案”,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指坐具。《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贾公彦疏:“案,谓床也。”“床”就是坐具。现在“案”已没有这样的意思。
三是指有短足的托盘。《急就篇》卷三:“椭杅槃案杯閜盌。”颜师古注:“无足曰槃,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古代盛食物的托盘主要是木制的,一种是没有足的,叫“槃”(同“盘”),一种有足的就叫“案”。
“举案齐眉”中的“案”,指的就是有短足的托盘,而不是桌子或坐具。也正因为现代汉语中,“案”已没有指托盘的意思了,所以给我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选自《词误百说》)
3.“赦令”“敕令”分不清
某文这样写道:“1908年11月,柴瓦德夫注册100万卢布,公司采用股份制模式,由俄国沙皇赦令批准成立‘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此处的“赦令”应为“敕令”。
敕,读作chì,本义为告诫。汉代尊长或长官对子孙或僚属进行告诫,就叫“敕”。到了南北朝,“敕”开始专指皇帝的诏令。“敕令”即由皇帝下达的命令。上述引文中开设“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一事是由俄国沙皇批准的,那确实可称“敕令”。
“赦”有宽免罪过的意思,如赦免、赦罪。“赦令”指旧时君主发布的减免罪犯刑罚或赋税徭役的命令。“赦令”和“敕令”虽然都由君王下达,但适用情形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4.“黄马褂”与“黄袍马褂”
某个讲胡雪岩的电视节目中,主讲人在开讲前的画外音说明和所配的字幕上,都有“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之句。节目里犯了一个知识性差错,慈禧太后赏赐给胡雪岩的是“黄马褂”,不是“黄袍马褂”。两者所指不一。
清代服装中,长的是袍,短的是褂。马褂本是满族服装,是为便于骑马射箭而设计的。衣长只及臀,袖长至肘。马褂是罩在长袍外面穿的,不能单独穿。清朝建都北京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这长袍马褂就离开了骑射,平时也都穿了。说白了,袍是带大襟的长衣,马褂是对襟的短上衣。长袍马褂是两件而不是一件衣服。
黄马褂则是清代的一种官服。昭梿《啸亭杂录》:“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黄马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随皇帝出行时大臣、侍卫等人穿的,称为“行职褂子”,离开工作岗位或非与皇帝同行时,就不能穿了。二是随皇帝狩猎校射时表现好或向皇帝献猎物者,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称为“行围褂子”,只有在跟随皇帝行围打猎时才可穿。三是因特殊功勋而赏穿的,称之为“武功褂子”。受赐者可以在任一隆重场合穿。这种赐穿黄马褂之事,清初并不多见。到了晚清道咸之后才多有。所赏者也不一定都因军功,只要皇帝或太后喜欢,就可获得。慈禧太后就曾赏赐给为她开小火车的司机一件黄马褂。胡雪岩得到的黄马褂,就属这一类。
黄袍,即黄色的袍。作为我国古代帝王的袍服,源于隋,定于唐。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北征,刚走出开封到陈桥驿时,发生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乃返回东京开封,夺取后周政权,当上了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从那以后,黄袍正式成了皇权的象征。黄袍为皇帝所独有,明黄色也成了皇帝所专用的服饰颜色了。
据《咬文嚼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