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心讲好巴彦淖尔红色故事

作者:杨静

□ 杨静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奋斗品质的继承与发扬。河套地区早在1927年便形成了党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将自发形成的反抗民族压迫运动汇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历史洪流之中,书写了巴彦淖尔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催人奋进的巴彦淖尔红色故事,它们赋予了红色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为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追求。

讲好地方红色故事的主线与核心要义

讲好地方红色故事的主线和核心要义,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

(一)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是根本

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加强议题设置,多维度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使命担当和政治智慧。讲好中国共产党“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精神特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的深邃哲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治理新中国的内在逻辑,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关键

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加强议题设置,多角度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科学真理性。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

(三)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是重点

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必须紧紧围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加强议题设置,多层面展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精髓要义和科学适用。讲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故事,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适用性,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

用情用心讲好巴彦淖尔红色故事的策略探析

(一)深挖河套地区红色史料,讲出红色故事的历史厚重感

深入挖掘和整理河套地区的红色史料,是讲好巴彦淖尔红色故事的前提。巴彦淖尔红色史料既藏于档案馆、纪念馆泛黄的文献中,也散落在民间口述、老物件、旧遗址的时光里。我们应当建立“档案+田野”双轨挖掘机制,系统梳理《绥远通志稿》《巴彦淖尔党史》等既有资料,结合五原抗日烈士陵园、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党支部遗址等实地考证,建立“一地一档案”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河套红色记忆传承人计划”,走访革命后代、老党员、地方志研究者,收集乌兰夫在河套开展民族工作的交往细节、王同春垦荒与红色政权早期互动的民间传说、兵团战士屯垦戍边的生活印记等口述史,汲取鲜活的历史记忆。

(二)技术赋能,创新巴彦淖尔红色故事传播方式

技术赋能的本质,是让巴彦淖尔的红色故事从“被记录的历史”转化为“被体验的当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偏好,对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定位,实现红色故事的分众化传播,避免“大水漫灌”式的低效输出。建立“河套红色故事传播数据库”,整合线上浏览记录、线下游览数据、文创消费信息等,构建“青少年-职场青年-中老年-游客”等不同群体的需求模型。针对青少年侧重开发互动游戏、动漫短片,如设计“河套红色密码”解谜类手游,将五原战役中的情报传递路线转化为闯关地图,玩家需收集“黄河水”“红柳枝条”等地域元素道具,解锁革命先辈的书信碎片;针对中老年群体推出“红色记忆修复”服务,为其免费修复家族中与河套红色历史相关的老照片、录像带,唤醒代际情感联结。通过智能硬件场景化渗透讲述红色故事,在巴彦淖尔机场、高铁站、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红色文化互动屏”,公众通过触摸即可查看河套红色历史时间轴,扫描屏幕二维码可下载“红色河套”语音导览APP,内含定制化的车载导航语音包;与本地车企合作,在出租车顶灯滚动播放红色标语、动画,让流动的城市空间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构建“数字孪生”场景,让历史遗址在虚实融合中“可触可感”,使用VR技术全景还原历史现场。针对五原战役纪念馆、中共临河第一个党支部等重点场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1:1数字模型,结合历史影像修复与AI场景重建,打造“五原战役虚拟指挥所”“兵团知青窑洞VR体验馆”等互动空间。可通过VR设备“穿越”至1940年的战场,“目睹”傅作义部队利用河套沟渠地形布防的战术细节,或在虚拟兵团食堂参与“玉米面窝头制作”互动等场景,感受垦荒岁月的艰苦与温情。通过AR技术增强现实导览。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党支部遗址、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实地场景,开发“红色地标AR识别系统”。游客扫描遗址文物时,手机端即刻浮现动态历史画面:治沙英雄在乌兰布和沙漠栽种梭梭树的全息投影,配合方言讲解与环境音效,让静态遗址成为“会说话的教科书”。

(三)从单一到多元、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视角,优化故事叙述思维

传统红色故事叙事常困于“宏大叙事+官方视角”的单一模式,导致故事沦为历史事件的“说明书”。从单一到多元,是让红色故事从“独唱”变为“合唱”;从宏大到微观是以“大方向、小切口”为思路,通过细节讲“活”人物故事,进而从大处延展阐述大主题。在多元维度中重构巴彦淖尔红色故事的坐标系,打破“就红色讲红色”的局限,将黄河文化、农耕文明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例如,讲述五原战役时,不仅呈现战场攻防,还可嵌入河套百姓“拆房梁做担架”“驾羊皮筏渡伤员”的细节,展现军民鱼水深情;在兵团屯垦故事中,加入“知青向牧民学习套马”“牧民为连队送草料”的互动场景,让草原游牧文化与红色爱国主义在碰撞中迸发故事张力。可以以“物”载情、以“景”传情,讲好红色故事。在五原抗战纪念馆设置“战争中的日常”展柜,陈列战士用子弹壳打磨的象棋、百姓藏匿伤员时的陶罐、写在烟盒背面的作战手令;在兵团纪念馆推出“垦荒者的百宝囊”互动展,展示知青用牙膏皮制作的油灯、记录工分的笔记本,让观众触摸到“艰苦岁月里的人性光芒”。

(四)以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激活巴彦淖尔红色记忆

巴彦淖尔的红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标点”,更是精神的“符号”。遗产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护旧,而是让红色基因在文旅体验中自然流淌,在研学实践中悄然扎根。这种守护与创新,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河套地区的红色故事续写新的篇章。可以建立“三色遗产”分级保护机制,将五原战役旧址、中共临河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等“核心红色遗址”纳入重点修缮工程;对兵团知青宿舍、治沙工作站等“生产生活类遗产”,实施“场景原态保护”;针对红色口述史、治沙民谣、修渠号子等“非物质遗产”,建立“声音档案库”,采集老党员、兵团战士的方言讲述,结合AI技术生成可交互的“虚拟讲解员”,让非遗记忆在数字空间永续传承。可以设计“重走革命路”主题线路,串联五原抗战纪念馆、兵团文化纪念馆、黄河总干渠纪念碑,开发“三日沉浸式体验之旅”:首日在五原烈士陵园参与“为烈士描红碑文”仪式,夜宿仿抗战时期民居,体验“小米粥+窝窝头”的战地晚餐。次日走进兵团旧址,跟随老知青学习擀毡、编柳条筐,在屯垦剧场观看实景剧。第三日徒步总干渠“英雄渠段”,参与“清理渠道淤泥”的实践体验,在劳动中感悟“战天斗地”的河套精神。可以开发“分龄化研学课程”体系,针对中小学生设计“黄河少年护渠员”研学项目,学习水利测量,用VR技术模拟上世纪50年代修渠场景,动手制作“微型水渠模型”;面向大学生、文旅从业者,开设“红色遗产创新工作坊”,组织田野调查兵团知青书信、整理治沙英雄口述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创设计素材;针对家庭客群,推出“祖孙共寻红色印记”活动,在乌兰布和沙漠治沙纪念馆开展“种植梭梭树-聆听治沙故事-书写传承家书”的亲子体验,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代际对话”。

(五)启智润慧,带动巴彦淖尔红色故事传播热潮

巴彦淖尔红色故事宣传要引起各界群众重视,充分利用其智慧与力量,促进巴彦淖尔红色故事“活起来”与“火起来”。相关部门应重视多方征集红色史料文献与遗址文物,重视革命人物后代口述史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等。学校方面尤其是高校教师应主动承担起研究本地红色文化的责任,深入挖掘河套地区革命历史事件、革命人物的故事梗概和细节,为讲好巴彦淖尔红色故事提供重要前提和依据。学校师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讲述巴彦淖尔红色故事的主体责任,争当本地博物馆、展览馆宣传员、讲解员,为社会各界进行巴彦淖尔红色故事宣讲,提升河套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巴彦淖尔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开发巴彦淖尔红色文创产品,打造文化IP,开发以巴彦淖尔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籍、画册、纪念品、手机壳、书签等作品,打造巴彦淖尔红色故事IP,提升文化影响力。

巴彦淖尔的红色故事,是黄河水冲刷不褪的精神烙印,是草原风传唱不息的英雄史诗。讲好这些故事,需以“用情”为底色,俯身倾听老党员颤抖的口述、凝视革命文物上的斑驳印记、捕捉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坚守,让历史的温度透过细节流淌。更要以“用心”为匠心,从单一宏大叙事转向多元微观视角,借技术赋能实现沉浸式体验,将遗址保护与文旅研学熔铸为可触摸的精神坐标,让红色基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作者系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