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领悟建设北疆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者:池富荣

□ 池富荣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忠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领践行中国先进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中,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造性提出了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文化品牌,从中华文化这个“根脉”到北疆文化这个“枝叶”,深度观照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深刻阐释蕴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团结奋斗的精神基因和守望相助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对标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任务,锤炼思想自觉、价值自觉、使命自觉、行动自觉,为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推进现代化建设汲取精神养分。

深刻认识北疆文化的“连续性”,维系民族感情、血脉亲情

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消失的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代,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文明必将以中华民族独特气质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必将指引着内蒙古打造鲜明的北疆文化品牌。在内蒙古这片辽阔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进行文化碰撞融合,维系民族感情、传承血脉亲情,长期孕育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以及西辽河文化、河套文化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血脉最深处的文化基因,引领着中华民族坚持走自己的路,承载了各族人民最厚重的民族感情,承接了古代中国、回应了现代中国、创造着未来中国,是华夏大地延续至今的文化之脉、精神支柱、力量之源。千百年来,巴彦淖尔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河套先民生产生活之热土,绵延1000公里5万多幅阴山岩画,生动记录着河套先民狩猎、祭祀、繁育、征战、生活等历史图景,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千百年来,这里有黄河至北、天赋河套的千里沃野,有湖泊遍布、水系成网的河套灌区,有“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的万千气象,有大漠戈壁、天地一线的雄浑草原,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是我国北方民族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农业垦殖发展史的一部文化巨著,汇聚了河套文化“开放、进取、宽容、和谐”的内涵特质,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时代特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传承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文明,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繁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和基因密码,更是我们坚守中华文化魂脉、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南,对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研究和阐释北疆文化,办好两件大事,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认识北疆文化的“创新性”,勇于承古纳新、发展转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具有不断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精神特质,维系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血脉,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治区党委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准确把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效推动了地域文化发展与时代实践需要相衔接,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主线,形成了爱国、忠诚、奉献的核心理念,树立了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精神标识。这些丰富内涵,是坚持和贯彻“两创”方针的具体实践,反映了北疆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浇灌下,系统集成了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河套的历史,就是一部千百年来河套人民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奋斗发展史,汇聚了河套文化数千年延续传承和发展的原动力。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创造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农业生产条件。秦汉时期,移民戍边,北拒匈奴,募民数十万在河套筑城设郡、屯田养马,以作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后来,河套先民引黄灌溉、事农经商、繁荣经济,唐诗中“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河套一带的繁荣富庶,河套地区逐渐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和兵家必争重地。清末民初,晋陕甘无数逃荒农民经“走西口”到河套地区,尤以王同春为代表,开挖义和、沙河、丰济等渠,掀起了开发河套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兵团战士、下乡知青在河套地区建设边疆、奉献青春。历史清晰地表明,历代移民迁徙定居在河套大地,开发、发展农业,让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积淀、交汇交融、承古纳新、发展转化,形成了独特的河套农耕、水利和移民文化,发展转化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地区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质。

深刻认识北疆文化的“统一性”,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维护民族团结是“统一性”的集中表现和重要特征,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力量所系。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史,既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也是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没有动摇“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反观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并得到传承发展。当今世界,一些地区纷争不断、民不聊生,原因固然是多样的,但缺乏文化认同是动乱的一个重要根源。中华文明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血脉。新时代新征程上,同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回顾内蒙古地区发展史,其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其中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多民族、大融合。自治区党委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文化根脉,顺应时代发展,融多元为一体、汇古今为一脉,着眼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为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锻造强大精神纽带。巴彦淖尔一代又一代儿女,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救民、追求独立、万众一心、抵御外侮、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傅作义将军率领河套军民打响了五原战役,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五原大捷”。新中国成立后,巴彦淖尔人民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攻坚克难的爱国爱家乡精神,在河套大地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谱写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的崭新篇章,成就了名副其实的“河套米粮川”。

深刻认识北疆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扩大开放、服务祖国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鉴让文明变得丰富多彩,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从佛教东传、西学东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全方位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华文明在互通有无、交融互鉴中兼收并蓄、历久弥新,在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中不断丰富发展、焕发蓬勃活力。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毗邻俄蒙,连通八省,横跨“三北”,历史上就是中原各族人民与草原游牧民族交流交汇交融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各族人民善于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要素,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价值取向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的兴盛必然引发经济上的繁荣。在巴彦淖尔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河套文化引领各族人民不断谱写不畏艰险、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业史,大力讴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团结奋斗的主旋律,广为传颂的蒙恬屯垦、昭君出塞、走西口、移民拓荒、大兴水利等人文史诗,让河套平原“塞上江南”的美誉闻名世界,让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崭露头角。甘其毛都口岸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主动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精心培育“贯通两个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能源大走廊”,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头堡。

深刻认识北疆文化的“和平性”,促进合作交流、互利共赢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华文化向来是以宽广胸怀理解认识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正是这种文化价值、文明取向,让文明交流超越了文明隔阂,让文明互鉴避免了文明冲突,让文明共存构建了文明平等,引领着中华民族大家庭自觉维护“三个离不开”、长期坚持“五个共同”、深化认识“五个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更加稳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完善,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进,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以及西辽河文化、河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同属性。这个属性,集中体现在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始终彰显着各民族一律平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政治文明和奉献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河套地区“年年洗渠口引水不利、冬春白茫茫有灌无排”,各族人民依傍黄河却饱受水患之苦。引水难、排水难、盐碱大、收成少,长期困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20世纪60—70年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河套人民用了20年时间,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一根根压弯的扁担,先挖总干渠、再挖总排干,让旱涝不定、灌排不畅成为历史,让“碱从水里来,还从水里去”成为现实,让河套灌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个伟大的实践,淬炼成了巴彦淖尔的河套水利文化,揭示了河套文化与人平和、与世和顺的要义精髓。河套水利文化生动展现了河套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和宝贵品质,集中表现了河套各族人民善于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果断决策、干字当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度凝聚力、巨大向心力,形象体现了河套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更加体现了河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智慧和模范行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发扬光大和传承践行。

(作者系杭锦后旗旗委党校学员管理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