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泛河套文化圈核心区作用为黄河文明探源和构建北疆文化体系作贡献

作者:王建平

乌拉特后旗炭窑口岩画

□ 王建平

北疆文化建设是自治区党委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部署的一项系统工程。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传承工作,这是历史的机遇。

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疆文化建设,专门印发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从战略眼光看,国家发布相关联的文化纲领性文件大体有几个,比方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黄河流域沿线以文化建设来推动黄河沿线流域生态和文明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还专门就黄河文明溯源工程作了规划,这个规划里面讲到了沿黄河流域各个地域文化与文化系统的相互关联,陕西省则把河套文化纳入省级文化规划布局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黄河文明探源中,内蒙古做什么以及巴彦淖尔从哪个角度去发挥作用,这是文化工作者也是地方政府的一个重任。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无论是东部的红山文化还是西部的河套文化都是北疆文化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从北疆文化建设这样大的文化构建角度出发,去做好每一个部分的地域文化或者相关联文化的建设是我们的重任。

不论从河套文化的起源发展,还是它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出发进行研究,都会对北疆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建设北疆文化是巴彦淖尔必须担起的使命和责任。

一是巴彦淖尔有理由、有条件、更有载体去为北疆文化建设出力献策。早在 2007年,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内蒙古岩画研究所,像这种以地域文化研究特别是文化符号研究设置专门的机构,在全国并不多。所以从以往的基础和载体角度讲,没有理由不为北疆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这是巴彦淖尔人的骄傲。

作为河套文化最为典型的元素之一,阴山岩画是全球岩画界乃至史前艺术界的一个品牌和标识,201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这得益于阴山岩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凝聚了几代阴山岩画工作者的努力。阴山岩画在内涵、发展、研究等诸多方面,在全国岩画界堪称一流,走在了最前面。从全国岩画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数量来看,新疆岩画第一,内蒙古岩画居第二位。内蒙古阴山山脉东西沿线几千公里的范围内均有分布,这一点在全球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这是令我们自豪的。内蒙古有如此浩瀚的史前艺术遗存,早年间却不为世人所熟知,也没有挺起腰板和国际专家对话。现在我们可以大胆讲,内蒙古的史前遗址可以和全球的史前人类文化遗产对话,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

考古学界著名专家李学勤先生晚年才开始了解、接触岩画,对于岩画有经典的论述,他认为岩画的发现、岩画地位的构建在考古界意义非凡,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一个泰斗级的考古学家进入岩画领域,这是件了不起的事。过去,大多数考古学家是不愿意涉猎岩画领域的,像盖山林先生这样的学者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大多都是从美术史、艺术史、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如果考古学界多一些领军人物、专家学者能和我们一起来做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更有底气,所以希望更多的考古界的同仁能够加入进来。

阴山岩画是北疆文化建设重要的文化元素和重要支撑,而河套文化除了岩画,还有“原角恐龙地”“智人转折点”“北方古铜都”“长城博物馆”“河套文化源”等诸多美誉,文化元素非常多,所以我们很自豪,也很有信心弘扬河套文化。

二是研究河套文化要把视野放宽、格局放大。要放在大的视野下看河套文化,如“泛河套文化圈”。要把视线跳跃到古人类生活生存与文化积淀的范围去看,这种大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河套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格局大就是一定要包容,河套文化本来就是和谐共生的一个地域文化。从河套文化泛文化圈的核心地位来讲,有其特有的价值观和作用。把视野放宽,把格局放大,我们的文化的成果、文化的生命力、文化的自身价值以及文化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持续下去。

二是要在更高站位上推进河套文化建设。去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主办了萨拉乌苏“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邀请了很多专家,备受全国媒体推崇。河套文化不只是巴彦淖尔的文化,也不只是一个小的地区发生的文化现象,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事,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事。这次市委高度重视,邀请区内外80余名知名文化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商北疆文化发展大计,共谋河套文化发展良策,成立了河套文化研究智库,汇聚了一系列前沿的北疆文化河套文化研究成果。

还要运用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让多学科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进来,正如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各个地区的专家在一起来探讨研究河套文化。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加强河套文化建设发挥各自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岩画学会创会会长、总工程师,《中国岩画》期刊总编,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文博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