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精神”: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生动民族实践

作者:严润泽

□严润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蒙古马精神”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标识来生动形容和高度概括内蒙古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精神,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这既是对草原儿女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也是新时代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团结奋斗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把“蒙古马精神”发扬好、践行好,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完成五大任务、实施六个工程、开展六个行动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新风采、创造新成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蒙古马精神”的基本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把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状态与蒙古马的独特品性相结合,提出了“蒙古马精神”。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讲到,“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及“蒙古马精神”,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吃苦耐劳是“蒙古马精神”的内在动力源泉。蒙古马是“蒙古马精神”的载体,蒙古马最显著的特点是耐力强、擅远跋,不惧怕冷热、不畏首畏尾,任何恶劣的气候和环境都阻挡不了蒙古马前进的步伐。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始终在应对自然挑战、突破生存困境的实践中锻造能力素质、淬炼精神品格。这种在逆境中自我革新、于困顿中开创新局的生存智慧,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更在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劳动实践中获得鲜活印证。作为中国精神体系的重要构成,这种将艰难困苦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特质,既体现了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也彰显着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核心价值。

一往无前是“蒙古马精神”的独特价值体现。作为北方边疆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蒙古马在承担牧业生产、军事防御、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时,展现出了超越物种本能的使命感。史料记载,这些草原生灵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连续迁徙,以每日百里的耐力完成物资转运,其骨骼结构与代谢系统在严酷自然选择中形成的抗逆性,本质上与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哲学形成精神共振。这种生物特性与文化特质的双重进化,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标识,为新时代攻坚克难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历史与实践证明,要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必须像蒙古马那样,有勇往直前的劲头、一往无前的姿态、矢志向前的冲劲、攀登高峰的决心。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是“蒙古马精神”的重要意志品格。根据文献记载,蒙古马最善于长途奔跑,可以始终保持持续的速度不停前进。近代,内蒙古骑兵部队依托蒙古马的战术机动优势,在解放战争关键战役中实现了游牧作战传统与现代军事战略的创造性融合,以多民族协同作战的军事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实证。这是草原儿女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本质上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与毅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期盼与殷切重托转化为内蒙古大地上蓬勃发展、繁荣美好的现实图景。

“蒙古马精神”的价值意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蒙古马精神”在草原文明中孕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得以蓬勃发展,更在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展壮大,将独具特色的民族品格融入矢志奋斗的时代精神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马精神”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是对多元文化共同体深层价值共识的系统性整合。“蒙古马精神”作为草原文明千年实践积淀的精神结晶,不仅是对草原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坚韧、勇敢、团结等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等整体性格的高度概括。“蒙古马精神”蕴含的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重要内涵,既构成了北方民族处理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框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明基因,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在要求。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不仅能够维系多民族社会的精神共生关系,更能通过持续激活集体记忆中的团结密码,为持续激发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提供可转化的精神动能。

“蒙古马精神”是推进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蒙古马精神”经过岁月洗礼、实践检验,早已成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精神血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内蒙古正处于发展跨越关口的攻关期和调整转型的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迫切要求,所面临的任务之重、困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弘扬“蒙古马精神”,坚定信念、抢抓机遇、突破困境、开创新局,摒弃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问题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把主动担当、善于作为写在自己的“名片”上,做“蒙古马精神”的真正实践者与传承弘扬者。

“蒙古马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始终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生命线。“蒙古马精神”是草原儿女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它不仅是草原民族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的集中体现,更是全区各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侮、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依托。“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齐心协力建包钢”等历史佳话,都是“蒙古马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对于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马精神”的实践导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和实践深刻昭示我们,面对改革攻坚期的范式转换,我们亟需将“蒙古马精神”解码为投身实践、助力发展的精神动能。这种立足历史经验、着眼现实需要的精神转化,既是对草原生存智慧的创造性发展,更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锻造的精神坐标。要把“极寒迁徙”的顽强生长、“百里负重”的耐力阈值、“永不言弃”的奋斗哲学深度嵌入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之中,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蒙古马精神”驰骋于时代的漫漫征途。

新时代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坚守对党忠诚,赓续红色血脉。“蒙古马精神”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奋斗史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相结合,是“北疆儿女心向党”的红色基因的生动诠释,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的鲜活呈现,彰显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砥砺奋进、矢志拼搏的精神气概。新时代,“蒙古马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增添了全新的理论生机与崭新活力。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定位于传承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使命,坚持守好红色这一根本底色,始终将对党忠诚放在首位,将“蒙古马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凝心铸魂育人。弘扬“蒙古马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激发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增强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着眼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挖掘、传承弘扬、生动展现“蒙古马精神”的内涵特质与时代表达,全面激发优秀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中不断推动文化繁荣,以“蒙古马精神”凝心聚力、铸魂育人。

新时代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矢志艰苦奋斗,彰显责任担当。“‘蒙古马精神’是跑出来的,‘三北精神’是拼出来的,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要把弘扬“蒙古马精神”贯穿于内蒙古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链条,引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把“蒙古马精神”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专业课,常学常新,常悟常为,锤炼担当作为能力,提升区域治理效能,将“蒙古马精神”的精神基因融入干事创业全过程,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动实践样本,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精神动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好祖国北疆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内蒙古新时代少年儿童发展研究基地课题“‘大思政’视阈下内蒙古地区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的现实分析与路径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教育中心研究员、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