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璇 丁玎
《老子》有云“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映自然界中阴阳的交替与互补,在静默的阴影中孕育阳光,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建筑领域的“抱阳”文化是指通过特定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材料选择等手段,充分利用阳光资源以实现建筑内部的舒适性与节能性。
内蒙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56个民族分布齐全。然而,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并不均衡,散居于自治区的各个盟市、旗县乃至乡镇、苏木,且呈现东部集中、西部分散的总体态势。由于内蒙古草原地区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阳光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草原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抱阳”为核心的建筑设计理念。这是草原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和适应。
在内蒙古建筑与太阳的关系方面,既有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农牧区民居与公共建筑冬季热环境的案例研究。例如,金国辉对内蒙古西部农牧区3处常见住宅的冬季室内环境进行了实测,并利用多种数值模拟软件对典型民居进行了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1-3];又如,郝占国对内蒙古高校教室的空间热场特征进行了评价研究[4];李威风通过调研选出典型草原民居并进行热环境和能耗分析研究[5,6];李伟通过对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不同民居进行全年跟踪测试,研究民居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7]。
然而,关于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及新时代意义方面,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一方面按照蒙东、蒙中、蒙西的地域划分,分析内蒙古草原多民族传统民居“抱阳”文化的形成背景;另一方面,剖析这种“抱阳”文化在生态适应性、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方面的意义,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民居的发展策略[8]。
内蒙古草原多民族传统民居的多元性“抱阳”文化
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文化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游牧经济、民族交融、宗教信仰和历史变迁等。内蒙古草原地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显著,且多民族聚居,传统民居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族特色。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麓,降水充足、草场肥沃,适合大规模游牧活动,形成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生活方式;中部地区地貌多样,草原、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相对干燥,且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且降水不均,农牧业并存发展,造就独特的农牧交错带;西部地区大多数为荒漠干旱地区,冬冷夏热且干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植被稀疏,水资源匮乏,风沙频繁。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经历了从游牧帐篷到定居房屋的演变过程。早期,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在可以随时迁徙的毡房中,后来随着定居生活的增多,逐渐出现了更为稳定的土木结构房屋。这些传统民居的形态虽然各具特色,但都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抱阳”文化的实践,“抱阳”文化成为这一地区的共性文化。
(一) 蒙东地区
蒙东地区草原辽阔无垠,草原文化在这片土地历经数千年,深深植根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蒙古包就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应对草原气候环境的智慧结晶。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穹庐式建筑[8],结构简单却功能完备,抵御严寒的同时又便于搬迁,非常游牧民族的生活需求;而蒙古族牧民的车金格勒与东部区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早期使用的撮摞子、木克楞是同一时期的民居形式,也是蒙古包的雏形,具有与蒙古包相近的使用功能[9]。蒙古包结构简洁,便于拆卸和搬迁,既能抵御草原风寒,又能在夏季保持通风凉爽。
蒙古包以其圆形、低矮的结构完美适应了草原的气候条件,建筑朝向常选择面南或东南,以充分接纳冬季温暖的阳光。蒙古包是由细木杆双向交叉组成的网状架墙“哈那”构成的传统民居,构架由多个哈那片组成的下部圆柱形空间和由圆形天窗架“陶敖”与连接四壁和天窗的“乌乃”构成的上部圆锥形空间,顶部设有圆形天窗用于采光和通风,周围的局部毡片也可以灵活开启,以进一步调节光线和空气流通[10-12]。其构造设计注重保温与采光,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创造出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车金格勒是由圆截面的细木杆有序排列组成一个圆锥形的空间,外部覆盖约20mm厚的毛毡作为围护材料。地面使用素土筑起150~250mm高的基座,周围用土石压盖外围的毡片,入口处通常设置一块踏步石。车金格勒的内部空间直径为5~6m,中央高度约为2m,顶部设有直径约600mm的小圆形天窗,既用于采光,也可供烟囱外伸[10]。在引入阳光的同时减少风吹入室内的可能性,保留必要的通风功能还可以增加室内温度。
草原传统民居的墙体通常较厚,稳固结构的同时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墙体材料通常是土坯、石块、草泥混合物等,具有良好的热惯性,能够在白天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维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墙体厚度的设计也是对极端气候条件的应对措施。在寒冷的冬季,厚实的墙体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寒冷空气的侵入,而在夏季则能够阻挡外界热空气的进入,保持室内的凉爽。
而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早期使用的撮摞子、木克楞属于蒙古包雏形[11]。木刻楞建筑主要采用圆木或半圆木作为建筑材料,木材经过加工后互相交叠,如同上下门牙的咬合结构[13],具有独特的木构风格和简朴实用的建筑特征。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这种民居存在。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达斡尔族古老的房屋是“介”字形、齐脊式、有骨架的草房,达斡尔人称“雅曾格日”[14],达斡尔族建筑尤为注意室内光照充足和通风设施,会采用多窗方法来扩大采光面积[15]。窗户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在草原民居的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传统草原民居的窗户较小且数量有限,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室内保温效果。
(二) 蒙中地区
内蒙古中部古草原地区地形多样,为游牧和定居生活提供了多样的资源选择。中部地区的气候相比东部更加干旱,冬季寒冷且风力强劲,夏季则温暖少雨,草场大却脆弱,水源稀缺。在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下,蒙古包依然在中部草原地区广泛使用,尤其是偏远的牧区。与此同时,定居生活逐渐兴起,固定的建筑形式开始与游牧民居并存。由于中部地区缺乏丰富的木材资源,居民们常采用当地易得的生土、砂石等材料建造传统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生土建筑在此地普遍存在,村庄中的房屋多为夯土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耐候性,能够抵御中部地区的强风和寒冬。烧制的砖瓦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形成了砖瓦民居的格局。
窑洞式民居主要就分布在中部地区。窑洞有半埋式和独立建造两种形式。石砌窑洞最初是在山坡上挖槽后填充石料,石块要紧密排列。在堆砌到一半高度时,将土修成弧形,再砌筑拱顶,最后掏空窑内的土覆盖屋顶[16,17]。窑洞有着很好的节能保温性能,半埋式窑洞利用了地下的恒温特性,而独立建造的窑洞则通过厚实的墙体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窑洞式民居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和材料,利用地下温度稳定的优势,实现节能保温,体现了草原文化与定居文化的融合,是居民适应多变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探索稳定生活方式的结果。
(三) 蒙西地区
内蒙古西部古草原地区以荒漠草原为主,地形开阔而干旱,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这里的居民更多依赖游牧和有限的水草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宁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阿拉善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干旱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时常出现沙尘暴等恶劣现象。由于气候严酷和自然资源的局限性,西部草原地区的民居形式充分体现了对抗极端天气条件的适应性,如墙体加厚的同时减少窗扇并缩小面积来抵御寒冷,在室内增加火炕御寒[18],炕体通过地下坑道与地炉相连接,并配有直通屋顶的烟道,以便于烟气的排放。建筑朝向坐北朝南,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南向的阳光。院落整体呈方形布局,周围由建筑物围绕,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结构。通过建筑布局和材料选择来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光热,增强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一) 生态适应性
“抱阳”设计强调在建筑中融入生态适应性原则。建筑通过厚墙体的热惯性、合理的窗户设置和有效的通风设计等手段,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种设计不仅符合传统节能环保理念,也契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它展示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的朝向和布局设计,草原民居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这在寒冷的冬季尤其重要。内蒙古草原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传统民居多采用坐北朝南的朝向,使得房屋在白天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南方的阳光,从而减少室内的采暖需求。这种设计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还体现了草原居民在应对极端气候条件时的智慧和经验积累。
传统草原民居的建筑材料选择也凸显了其保温与节能的特性。厚重的土墙和覆土屋顶在寒冷的冬季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的流失,在夏季还能起到隔热的作用,使得室内保持凉爽。厚实的墙体不仅具备保温功能,还能通过热惯性缓冲外界温度的剧烈变化,从而维持室内环境的稳定性。
内蒙古草原地区夏季白天温度较高,合理的通风设计能够让凉爽的风流过房屋内部,驱散积热,从而提升居住的舒适性。这种通过优化建筑朝向、墙体厚度以及通风系统来适应自然环境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抱阳”文化的智慧所在。
(二)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传统民居不仅是简单的居住空间,更是承载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内蒙古草原上的传统民居通过“抱阳”设计反映了草原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草原居民世代相传的建筑风格与生活习惯,透过这些民居得以保留和延续。
“抱阳”文化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草原居民对祖先智慧的继承,也是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和延续这一文化传统,能够增强草原居民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认同感。
(下转8版)
(上接7版)
(三) 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更展现出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巨大潜力与实用意义。为了推动“抱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以下提出几点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发展策略。
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抱阳”文化中的生态设计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实现更为高效、环保的建筑实践。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抱阳”民居的采光、通风、保温性能进行精细化分析,优化建筑朝向、窗墙比、墙体材料等设计参数,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可以引入太阳能光伏板、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抱阳”文化中的太阳能利用理念相结合,构建零能耗或低能耗的绿色建筑。
推动草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与保护。内蒙古草原地区正经历着从传统游牧生活向现代定居生活的转变,这为草原民居的现代化改造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保留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特色,通过合理的布局调整、材料更新和技术应用,提升民居的居住品质和舒适度。应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建立科学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防止因过度商业化或不合理开发导致的文化流失和建筑破坏。
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抱阳”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旅游、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抱阳”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可以鼓励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创作中融入“抱阳”文化元素,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建筑作品,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在推动“抱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中融入“抱阳”文化理念。建议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机制和反馈体系,对“抱阳”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不断优化和提升应用水平。
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抱阳”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涉及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与融合,以拓展“抱阳”文化的研究视野和应用范围。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建立研究平台等方式,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抱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深刻体现了草原人民在长期的自然环境适应中积累的智慧与经验。这一文化不仅展示了草原民族对环境的敏锐洞察力,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尊重。“抱阳”文化通过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充分利用阳光资源,以实现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抱阳”文化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周边地区的变化、现代文化的影响都会使得这些传统民居慢慢发生转变。很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时代特色都需保护与传承,学习其中精髓,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增强草原居民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抱阳”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引入“抱阳”文化中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能够更好地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抱阳”文化在不同气候条件和建筑形式中的应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金国辉,梁娜飞,丁超,等.基于多能匹配供暖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综合因素分析[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0(08):768-774.
[2] 金国辉,陈伟,杨鹏,等.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供暖模式与围护结构优化[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0(12):1208-1213.
[3] 金国辉,杨鹏,梁娜飞,等.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热环境分析及供暖模式[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504-509.
[4] 田宇婷,丁杨,郝占国.西北地区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及更新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 2022(09):141-143.
[5] 李威风.基于经济性与热环境优化的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超低能耗建筑构建[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0.
[6] 金国辉,李威风,王波,等.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多能互补供暖系统集成配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24):293-298.
[7] 李伟. 内蒙古中南部农牧区居民热舒适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1.
[8] 冯永平.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J].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03):6-14.
[9] 王利俊.草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C]//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中共赤峰市委员会,赤峰市人民政府.论草原文化(第五辑).2008:9.
[10] 刘铮,巴特尔.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内蒙古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内蒙古建筑科学研究所,2007:4.
[11] 刘铮.蒙古族民居及其环境特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24-28.
[12] 张金胜.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蒙古包浅析[J].古建园林技术, 2006(01):51-53.
[13] 刘思铎,于薇.中国东北地区井干式传统民居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研究所;沈阳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2010:1.
[14] 乌力斯·卫戎.达斡尔族的古老房屋建筑[J].北方文物, 1989(02):85-88.
[15] 吴依桑.达斡尔族的村落、庭院及房屋[J].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05):62-65.
[16] 董梅菡,韩瑛.内蒙古老牛湾村窑洞聚落产业转型[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4:6.
[17] 董梅菡,韩瑛.内蒙古老牛湾村窑洞聚落产业转型——以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为例[J].民族建筑,2014(12):4.
[18] 耿智颖,李鹏涛,陈之瑶.当代阿拉善左旗生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J].中外建筑, 2021(09):131-134.
(本文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重点项目“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抱阳’文化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4MYY03)、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项目“鄂尔多斯建筑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2023p482)、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农业景观建设介入乡村社会治理研究”(CCRC2024-1)阶段性成果)
(王紫璇系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丁玎系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