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文献量分布
图2 学科分布
图3 机构分布
表1 关键词共现表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文鹏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志、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可以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红色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坚定共同理想信念、丰富精神家园与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教育引导力并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358篇文章。将数据逐一导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绘制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知识图谱。
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的相关论文,我们得到“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文状况(如图1)。从图1中看,2018年第一篇关于红色文化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文章在知网问世,这方面的研究,每年的发文数量都在持续增长,这表明这个议题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并且研究的热情也在持续上升。
(二)学科分布分析
关于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种类丰富,主要集中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241篇)、文化(103篇)、高等教育(97篇),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跨学科性与广泛影响力。(如图2)
(三)机构分布分析
关于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广西民族大学(15篇)、北方民族大学(10篇)、新疆大学(9篇)、西藏大学(9篇),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机构具有地域性。(如图3)这些机构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历史底蕴,结合地方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研究热点分析
(一)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凝练,能够精准反映文献的主题。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统计得到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这些高频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集中体现了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与核心议题,为进一步梳理研究脉络与挖掘学术前沿提供了重要依据。频次高的关键词为:红色文化(45次)、大学生(23次)、民族团结(20次)、路径(16次)、文化认同(15)、新时代(12),关键词词频越高,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关注度越高。图4中,红色文化、大学生、民族团结、路径、文化认同、新时代等关键词频次较高,且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紧密,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与核心议题。另外,还出现了其他字号相对较小的关键词,如意识形态、民族关系、红色资源等,说明学者对这些话题仍然有所关注。
(二)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指在文献计量学和信息科学中,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归类,将具有相似主题或关联性较高的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主题聚类模块。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帮助研究者快速把握某一领域的核心议题和研究方向。有关关键词类团红色文化共有5个:价值、历史演进、整合机制、价值功用、文化传承。从聚类图谱可知,共提炼出8个大聚类:#0民族团结、#1价值意蕴、#2路径、#3红色文化、#4新时代、#5文化认同、#6民族地区、#7铸牢。(如图5、表2)聚类模块的分布与关键词共现频次排序高度一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下转5版)
(上接4版)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的整理,研究热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涵。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能够激发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追求。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徐巧玲、杨爱杰在《论红色基因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中围绕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的问题,主要从凸显独特性: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特性、蕴含共同性: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人文记忆、构建联结性: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精神桥梁等维度展开了探索[1]。康旭、张倩倩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路径选择》中围绕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的问题,主要从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集体记忆的作用,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发挥红色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提升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守正创新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进行了讨论[2]。
2.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文化传承路径:挖掘和保护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黄义丽、张阳《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理路》[3],曹雅丽《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4]等文章中探讨了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等活动,让各民族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旅游开发路径: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吸引各民族游客共同参与,在旅游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等,以红色旅游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如,范晶晶、马志芹《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5],陈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6]。
3.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特色。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研究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例如,高航《红色文化赋能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字春华《云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8]等文章围绕红色文化对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例如,何诗媛、熊帝骅《图像叙事视角下红色美术作品的共同体意识探析》,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运用红色文化元素短视频的影像传播提升文化传承效果路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二》等文章主要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的意义。
研究结论及前瞻
(一)研究结论
第一,研究历程:该领域自2008年起在中国知网展开研究,2021年以来研究数量急剧增多。整体呈现研究热度不断增高的趋势。
第二,研究热点:红色文化、大学生、民族团结、路径、文化认同、新时代、实践路径、铸牢、民族地区、高校等关键词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聚类中关键词共现的整理归纳,研究热点从可以归纳为价值意涵、实践路径及区域特色。
(二)研究前瞻
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并推动民族复兴。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对于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未来研究方向可展望如下:
1.深化理论研究:学术界应持续深化对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理论探讨,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拓展实践路径:在实践层面,应探索更多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
3.数字技术研究:聚焦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数智化教育与体验、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等研究,以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徐巧玲,杨爱杰.论红色基因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J].延边党校学报,2024(03):4-9.
[2]康旭,张倩倩.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路径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23(06):40-45.
[3]黄义丽,张阳.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理路[N].重庆科技报,2024-10-10(006).
[4]曹雅丽.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J].中国纪检监察,2024(18):58-59.
[5]范晶晶,马志芹.红色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4(02):145-148.
[6]陈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3(06):165-173.
[7]高航.红色文化赋能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山西科技报,2024-09-12(A06).
[8]字春华.云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新传奇,2024(23):100-102.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