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坤 杨海燕
黄河浩荡,九曲连环,哺育生灵,滋养万物。黄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回溯历史,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无不始于河流,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孕育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文艺作品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电影、纪录片、影视剧、电视节目是构成影像作品的主要类型。影像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影像作品一般具有形象化、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黄河为主题的影像作品层出不穷。比如,《黄河大合唱》(1955)、《大河奔流》(1978)、《黄河之滨》(1984)、《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1986)、《黄河大侠》(1988)、《黄河绝恋》(1999)、《黄河喜事》(2009)、《黄河传人》(2016)、《百鸟朝凤》(2017)、《初心照黄河》(2019)、《黄河人家》(2021)、《大河之洲》(2022)、《黄河安澜》(2022)、《黄河之歌》(2023)、《黄河魂》(2023)、《守护黄河文化根脉》(2024)等,不同时代的黄河题材影像作品以丰富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观众讲述了生动的“黄河故事”,传承了黄河文化,凸显出黄河题材影像作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北疆文化品牌打造。
一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成为无产阶级的文艺。”比如,音乐电影《黄河大合唱》(1955)是一部为了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而拍摄的音乐电影。该部电影让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影片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部分组成”。该部影片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慷慨激昂的音符旋律,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心。再如,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2023)是继《长城长》(2022)之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华文化“三部曲”的第二部。该节目围绕“黄河”这一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借助视频、文物、歌舞、戏剧等多种形式,运用沉浸式、综艺化、数字化的呈现方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古今呼应,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神话传说、发明创造、衣食住行、民风民俗、绝活技艺、多彩艺术展现出来,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砥砺民族精神之魂。
二是描绘人民生活图景。文艺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像作品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任何影像作品的创作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都需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源泉与动力。比如,影片《黄河之滨》(1984)讲述了普通百姓耿长发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该部影片以黄河岸边鲁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变化为拍摄背景,故事情节波折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记录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化历程。再如,影片《黄河喜事》(2009)讲述了黄河岸边一家人老、中、青三代人辛酸浪漫的婚姻故事。该部影片以黄河岸边山西地区一个普通家庭作为叙事的切入点,在故事中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愁有乐……呈现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展现了黄河岸边秀美的自然风光,诠释了黄河岸边厚重的文化底蕴。电影《初心照黄河》(2018)讲述的是在京打拼多年的有志青年,得知老家的惠民政策后回乡养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并赢得爱情的故事,讲述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心骨”形象。又如,电视剧《天下长河》(2022)以清朝康熙年间的黄河治理工程为故事线索,讲述了中国工匠“天下为公”的精神,演绎了中华民族以顽强斗志为实现“天下安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呈现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观。
三是记录伟大时代变迁。“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客观、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纪录片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从文艺作品创作角度来分析,记录时代变迁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历史使命。“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历代劳动人民与治河先贤都曾为治理黄河开展过艰苦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探索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比如,纪录片《黄河人家》(2021)分别以《远方》《水土》《安澜》《纳新》《共生》《守护》《家园》《新生》为题,以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了十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状态,通过讲述平凡人的故事,镜头里的每一次鸟儿展翅、日出东方、黄河奔流,都传递着一种奋进的力量,讲述着祖国大地上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变化。再如,纪录片《黄河安澜》(2022)讲述了“黄河决口、泛滥、改道,经过不懈治理,实现了黄河安澜的历史过程。”该部影片由《国脉千秋》《力挽危澜》《量水而行》《重现盎然》《发展新路》《幸福长河》六集组成,六集影像作品分别从“地理、文明、生态、经济、艺术、生活”维度呈现了波澜壮阔黄河图景,见证了黄河两岸劳动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记录了伟大时代变迁。从空间叙事角度来分析,纪录片《黄河安澜》以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空间为载体,通过展现源头至入海口多样地貌特征及生态环境,构筑多元立体的物理空间叙事。同时,借助历史图像资料和文化符号,重构黄河流域的历史空间,立体呈现其历史变迁与文明积淀。纪录片《黄河安澜》巧妙地融合历史与现实,通过时间跨度上的空间叙事手法,揭示黄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功能演变和生态保护意义,从而实现对黄河这一中华文明摇篮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概而言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不同时代的黄河题材影像作品为讲好 “黄河故事”提供了实践经验。内蒙古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精彩故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就是要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黄河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的使命,保护、传承、弘扬与传播黄河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需要我们继续书写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张瑞坤系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海燕系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群文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