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星
自然环境及资源概况
巴彦淖尔地区北部为高原、中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阴山山脉横亘巴彦淖尔市中部,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其南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从阴山北麓至中蒙边界为高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800米,地势南高北低,为广漠无垠的天然草牧场——乌拉特草原。中部阴山山脉由东向西分为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最高峰为狼山主峰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35米。阴山南麓至黄河北岸为河套平原,海拔1018~1050米,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土地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是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0~3300小时,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0~300毫米。与降水量相比,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032~3179毫米。无霜期短,平均无霜期为96~136天。年平均气温3.7~7.6℃。气温年较差是33.4~37.3℃,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3~14℃。
巴彦淖尔地区水资源丰富,黄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区,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公里,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000公顷,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其中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
巴彦淖尔地区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黄河明珠,塞上江南”。同时,地下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还素有“恐龙之乡”的美誉。
巴彦淖尔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河套文化。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巴彦淖尔地区有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5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包括遗址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包括遗址群),市县旗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7处。贯穿巴彦淖尔全境的阴山山脉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是一条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分界线,阴山以北以狩猎经济类型诸文化为主,阴山以南以黄河流域粟作农业经济类型诸文化为主。
历史与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南河套平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的一些地区。1927~1935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巴彦淖尔地区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进行考察时,发现了大量细石器、磨制石器以及彩陶、红陶、灰陶、黑陶片等,其时代推测为距今8000~3000年。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约10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乌拉特中旗的其呼勒石器遗址(旧称达格图遗址),乌拉特前旗的石羊场遗址、东公忽洞遗址、六大股遗址、小佘太遗址、增隆昌遗址等。21世纪初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又发现遗址近30处。这些遗址中均发现有细石器和陶片,陶片中还见有彩陶。这些彩陶不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风格都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近似,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而石叶、石核等细石器所体现的则是本地区典型的文化风格,与狩猎、采集经济密切相关。同一遗址两种文化因素的遗物共存,反映了该地区同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流,说明仰韶文化因素溯黄河北上向东北方向的岱海地区传播的同时,还向西北方向的后套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在新石器时代,巴彦淖尔阴山以北地区是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个别地区产生了原始农业;在阴山以南地区除狩猎、采集经济外,人们已经开始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巴彦淖尔地区有工方、猃狁、北狄等民族在活动。这一时期该地区遗存相对较少,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不足40处,集中分布在阴山山脉及北部的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的一些地区,以岩画为绝大多数。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乌拉特后旗调查时发现霍各乞铜矿遗址。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调查和登记。90年代在1号矿床上又发现一处直径5米、深2米的古矿井,遗留有石锤、石臼等工具及动物骨骼,文物部门征集部分实物标本。1994年又发现3个炼炉,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霍各乞铜矿为内蒙古地区两大青铜文化系统之一的内蒙古中南部青铜文化提供铜料来源。
战国以来,匈奴、林胡、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与汉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文化,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
战国时期,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巴彦淖尔地区发现的该时期遗存极少,除长城外的其他遗存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零星分布。《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如今在乌拉山南麓发现的长城遗迹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所建的赵长城,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并留有高阙塞。乌拉特前旗的三顶账房古城为巴彦淖尔地区最早的战国时期建造的古城遗址,城址规模宏大,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有学者认为该城为战国九原郡故城。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互相争霸、无暇北顾之际,匈奴又乘机南下,占据了阴山南北一带及河南地区。1979年,在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河岸清理墓葬3座,出土了一些青铜器等,为战国时期匈奴文化遗存。
秦朝建立以前,匈奴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边境防御,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九原升为九原郡。“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其中临河县治即在今巴彦淖尔临河区东北乌加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现巴彦淖尔市阴山北坡之上的石砌长城遗迹就是秦将蒙恬所建,修筑时因地制宜,山上用石头垒砌,平地多用夯土,境内长300多公里,是现存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悉收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抱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驾崩后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在冒顿单于的统驭下,部落联盟更加强大,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巴彦淖尔地区成为匈奴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西汉初时,汉武帝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李息、霍去病等三次北击匈奴,历时44年,匈奴大败,力量大大削弱,再无力与中原对抗。为了加强防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王朝将九原郡一分为二,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朔方郡领十县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五原郡领县十六,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命人兴筑长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在阴山以北、蒙古高原新筑两条长城,即汉外长城南、北线。这三条长城是汉武帝时期抵御匈奴入侵修筑的主要防线,修筑时因地制宜,草原上夯土筑建,山丘上石块垒砌,沿线还筑有障城、烽火台、瞭望台等军事设施,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现巴彦淖尔地区的南部的汉长城遗迹,就是汉武帝元朔二年为抵御匈奴入侵修筑的防线,并有鸡鹿塞、光禄城等遗迹;北部的汉长城遗迹为太初三年新修筑的外长城。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降汉,汉王室为保持边塞久安,采取了和亲政策,此后数十年,沿边诸郡出现了偏安局面。新莽时期,王莽对匈奴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东汉初年,匈奴支持卢芳册封汉帝,定都九原,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建武二十五年(49年)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东汉末年,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秦汉时期,今乌加河南北,东至乌梁素海周围,称为北假。这里地处黄河后套,河道纵横,土壤肥沃,也是当时屯田的重要地区。大量从中原移民来这里实边屯田,掀起了河套地区农业大开发的序幕,使河套地区变成了塞外粮仓,对后世开发河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得知,这一地区发现秦汉时期的遗址和墓葬210余处,其中汉代城址49座、墓葬群51处。这些遗存见证了当年开发者们的辉煌业绩,也是秦汉王朝对巴彦淖尔地区移民垦殖的实证。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文物工作者曾调查或发掘过临河市黄羊木头汉墓、五原县乌登云圪旦汉墓、乌拉特前旗公庙子墓葬、乌拉山里的汉代城堡、乌拉特前旗哈德门沟口的汉代城堡、乌拉特前旗公庙沟口汉代城堡、乌拉山南的汉代遗存。1963年,侯仁之、俞伟超先生在磴口县包尔陶勒盖古城附近清理了一座汉代砖室墓。同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磴口县包尔陶勒盖(文称陶生井)清理墓葬2座,并对附近的包尔陶勒盖古城(文称麻弥图庙古城)进行调查。1964—197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对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北部长城进行了多次调查,对有关障城进行发掘。1979年,在磴口发现李次君与赵捐合葬墓;1980年,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和乌拉特前旗文化局对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汉墓群进行发掘清理,发现庞䯄次墓;1989年,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和乌拉特前旗文化局对乌拉特前旗朝阳乡汉墓进行清理,出土了一批汉代遗物。1992—199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联合发掘了磴口县的纳林套海、包尔陶勒盖、沙金套海和补隆淖墓葬;1996—1997年,李逸友先生对巴彦淖尔境内长城进行了复查;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乌拉特前旗文管所联合发掘了西山嘴(卧羊台)汉、北魏等时代的墓葬6座,其中汉代墓葬2座;2003—200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磴口县文管所联合发掘了磴口县汉代临戎郡故城附近的墓葬;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巴彦淖尔盟文物工作站、磴口县文管所发掘了磴口县巴音毛道遗址、巴音乌拉遗址、巴音毛道烽火台、小关井墓群,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文章来源:《巴彦淖尔文化遗产》,陈永志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