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
农耕生产方式为人类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础,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耕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方式,探索多样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河套农耕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留下的轨迹就是天文,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历史上留下的轨迹就是人文。人文的历史轨迹引导人们自觉按照某种行为方式生产和生活就是文明。农耕生产方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渔猎采集式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居无定所。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发现了种子,发明了农业,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耕文明依赖于土地,人类开始在土地上劳作,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础。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城市出现,手工业和农业开始分离,国家形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汉时期,农业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
河套农耕文化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套文化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研究展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些挑战与机遇对于河套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黄河流经河套地区,黄河水与人类的勤劳、智慧,共同浇灌、培育出塞外粮仓、沃野田畴。
汤静撰文(2023)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认真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传承发扬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段友文、郭晋媛撰文(2023)指出:“黄河文化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在演变扩布的过程中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吸纳统合,超越了地域属性与流域限制,具有连续性、包容性、辐射性等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凝聚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与典型代表”,“在厘定黄河流域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应强化区域协作机制,确立系统观念,突出文化特色与建设重点,充分彰显黄河沿线‘几字弯’‘金三角’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麻国庆教授也在文章中(2022)指出:“在河套的农牧交错地区,大型的水利开发形成了稳定的农区,促成了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方式和文化共生与融合的局面。河套地区事实上是综合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的一种复合历史文化民族区,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越来越重要。
河套农耕文化中的节日文化有着典型的传统特色。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中国人对于农业的发展极为关注,制定了农历,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也形成了农历的各种传统节日。中国的农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都颇具农耕文化的特色。春节,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大年”。每到过大年这几天,漂泊在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要回到自己家乡和亲人团聚。写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中都饱含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与祝福,比如:“春满神州花似锦,风调雨顺岁如歌”。风调雨顺就是期盼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与新的一年的年景相关的类似内容的春联数不胜数,又如:“五谷丰登仓廪满,百货齐全喜气扬”。这些春联就体现出农耕文化的色彩。大年初一的早晨,河套地区的农村有个风俗叫做“迎喜神”,村里的人们会把自己家里的牛、羊或马等牲畜都赶出来,点上火堆,放鞭炮,敲锣打鼓。“迎喜神”是希望上天保佑新的一年家畜兴旺五谷丰登,颇具农耕文化特色。祭祖是春节的一大习俗,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耕作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尤其在古代,农业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代代相传的农业耕作经验就变得极为重要,所以人们就形成了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祭祀祖先也体现了农耕文明的色彩。中秋节,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有全家团圆的习俗。北方的农村,在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把西瓜、月饼、苹果等放到一个大盘子里,放到院子里高一点的地方,大家管这叫“供献月亮爷”。其实,中秋节也是北方农村收获的季节,朴实的农民认为秋天收获是老天的馈赠,所以要感谢上天,“供献月亮爷”这个习俗,最早表达的是农民对收获的感恩之心,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起初并没有固定日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距离春节最近的农历传统节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就可以说明。在腊八节这一天,北方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在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均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人们熬制的腊八粥往往是一大锅,熬好以后,要在当天上午赠送亲朋好友,剩下的自己家人吃,由于熬得多,自己家人一顿吃不完,甚至好几顿也吃不完,这是好兆头,取“年年有余”之意,也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粮食满仓。从腊八粥的食材和“年年有余”的寓意上看,均有农耕文化的烙印。重阳节,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就是重阳,故取名重阳节。重阳节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重阳节这天,有插茱萸的习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写“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农历的九月也是农作物秋收之时,农业的丰收,必须要感谢上天的恩赐,也要感谢祖先的保佑,所以在重阳节这天,也有祭天和祭祖的习俗。因此,最早的重阳节也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祭天主要表达上天对当年风调雨顺的感谢和对来年继续有个好收成的期盼。祭祖主要是对祖先传授农业种植技艺和家畜养殖技艺的感谢。重阳节这天也会举办庆丰收的宴会,也是希望来年有个好年成。这些都是农耕文明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代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要给予保护、传承和弘扬。
河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数字化方式与新路径
加强对河套农耕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档案建设保护。对河套农耕文化中的月令与农事、河套民俗、河套民歌、河套饮食等多元文化形态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和整理,特别关注那些易于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民歌、饮食、河套民间故事和历史遗迹中的农耕文化等,利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的数字化重构。这些数字化档案将为河套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播提供重要资源。
加快探索适合河套农耕文化特性的传承方式。分析当前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趋势,研究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Instagram等)、文化传播专门网站等,来展示河套农耕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比如通过制作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故事帖、直播等形式,通过互动、参与、体验的方式增强公众对河套农耕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有效传播河套农耕文化的内容,将河套农耕文化以更加生动、互动性强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考虑如何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关键词广告等互联网营销技巧提高内容的可见性和影响力,让更多人参与到河套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来,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承新模式。
尝试通过网络教育与知识普及弘扬河套农耕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河套农耕文化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包装,普及河套农耕文化知识,提升公众对河套农耕文化价值的认识,可以设计和制作一系列关于河套农业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在线课程和讲座,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图片、动画等)来增强学习体验效果。此外,利用互动问答、在线讨论等方式,鼓励用户参与,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创作一系列具有高度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内容,如短视频、网络直播、数字博物馆等,让河套农耕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网络教育平台不仅面向国内用户,也可针对国际受众,通过英文或其他语言的课程,向全球推广河套农耕文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探索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专题网站和移动应用,集成河套农耕文化的资源和教育内容,向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访问和学习途径。(下转3版)
(上接2版)
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公众的文化接受习惯、传播渠道的变化及其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基于此构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河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新模式。对河套农耕文化内涵加以深度挖掘和创新性阐释,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河套农耕文化的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消费习惯。
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整合文化、教育、旅游、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河套农耕文化传播网络。通过政府部门、文化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网络技术公司等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河套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河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研究机制,不仅关注当前的传播效果,也致力于河套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长远规划。如可以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河套农耕文化节、研讨会、展览等活动,促进河套农耕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公众参与度的提升,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增强的河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新路径。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现代研究著作以及网络资源,来构建对河套农耕文化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理解。对古代文献的考古解读和对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以获取河套农耕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发展脉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套农耕文化实例,如特定的民俗活动、文化遗迹、艺术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可以更具体、更生动地展示河套农耕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理论研究提供生动的现实案例。还可以设计问卷调查、进行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收集来自河套地区居民、文化工作者、学者等不同群体的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有助于理解河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传播途径,同时也能获取公众对河套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开发适合年轻人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策略,激发他们对河套农耕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研究年轻人的媒体使用习惯和偏好,在传播策略上下功夫。如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字化和视觉化处理,将其以更吸引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讲述河套农耕文化故事,通过游戏化教育、互动式故事讲述,使年轻一代能够在互动和娱乐中学习和体验河套农耕文化。这样不仅保留了文化的原貌,也使其更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接受。
河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必须绷紧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为了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颁布,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从全球看,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世界粮农组织等五家联合国专门机构于2023年7月12日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冲突和不安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是导致全球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2022年全世界有6.91亿至7.83亿人面临饥饿。西亚、加勒比和非洲部分地区粮食短缺问题有增无减,尤其是非洲大陆,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面临饥饿,非洲大陆饥饿人口的比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期,从世界银行的统计来看,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但增长速度普遍较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世界粮农组织、中东、非洲、欧洲均加剧了对于粮食危机的担忧。世界粮农组织等五家联合国专门机构也表达了对于实现2030年消除饥饿的担忧。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粮食出口国,小麦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玉米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俄乌冲突导致俄乌两国的粮食生产量减少,对于全球粮食安全无疑是不利的。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粮食连续21年喜获丰收,连续9年每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供给量超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水平线,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供应充足,谷物自给自足率长期保持在95%,能够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自足率100%,口粮也绝对安全。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美国人的担忧是多余的。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巩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少、优质耕地资源更少是现实。我国水资源具有空间和时间分布上不均衡的特点,降水资源分布呈现“三多三少”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导致靠天吃饭的农业地区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和粮食生产难度的增加。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千方百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河套农耕文化中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有利于河套地区农地政策的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从1983年至1997年,全国大部分农村完成了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承包期多数为十五年;从1997年到2028年是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承包期为三十年。在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即将到期的背景下,第三轮农村土地承包期会是多少年?是否要打乱重分?增人是否增地?减人是否减地?这些都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就是说,第三轮土地承包期限也是三十年,而且长久不变。何谓长久不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精神,长久不变有两层含义:第一,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除了因自然灾害损毁等特殊情形外,不得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第二,承包方家庭人口增加的,不再为新增人口增加承包地;承包方家庭人口减少的,也不会收回承包地,除非承包方家庭人口全部死亡,发包方才会收回承包地。总体来说,第三轮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且长久不变的政策,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
2011年5月6日,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也是落实“三权分置”制度的有力举措。所谓“三权分置”就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配置三种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农业市场主体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已经落实的法定权利。“三权分置”的关键制度创新之处在于赋予了农业市场主体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这一新的权利类型。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意见》指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就是将众多农户手中的农地流转到同一农业市场主体手中,实现农业市场主体农村集体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但前提是,众多农户愿意将承包地流转给同一农业市场主体,实现农地规模化集中,开展全国性的农村土地确权,就是确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权利有了保障,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会增强,有利于实现农地规模集中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农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家庭承包条块分割的土地经营现状无法适应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尤其大型农机具的普及。农地规模化集中经营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越发达,对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力也会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农民利益,比如,农业市场主体给农户土地流转费,这是最基本的方式;农户还可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市场主体,取得股份和分红;农户也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农业市场主体后,再入职农业市场主体,领取工资。
民以食为天,耕地是最基本的粮食生产资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无疑,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对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要警钟长鸣,丝毫不能懈怠,不但要从数量上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将其中的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做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认真落实好占补平衡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占补平衡制度有效化解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耕地保护不可代替的有力举措。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要阻止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耕地主要是用于种植粮食。任何人和任何组织不得在耕地上挖湖造景、不得擅自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规模,不得违规在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占用耕地种树和建设绿化带。依法查处占用耕地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因地制宜进行撂荒地治理,采取措施引导复耕。展望未来,我国一定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