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辑
河套文化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已经转化成了当地的政策、决策或工程,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
本次学术交流会,专家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了集中的探讨,我个人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下面,主要讲八个建议。
第一,要深度挖掘史前文明。这个事情看似是学者的事情,其实更核心是党委、政府的事情。河套地区历史遗存有阴山岩画、秦汉长城,有形成几千年的河套灌区,这些都能够把历史衔接起来,逻辑上没有断裂。但是再往前追溯,目前所掌握的一些证据、史料尚是断断续续的。要把河套文化系统性地整理出来,首先要花大力气去解决“我是谁、我从哪来”的问题。
王建平先生谈到了“泛河套文化圈”的概念,大概有五六十万平方公里;陈育宁先生谈到了“大河套”的概念;纳日碧力戈先生谈到“二生三”,其实就是强调整体性、系统性,一个原点生发出别的,这样一个逻辑变迁。由于行政区划,一提到考古学概念上的“河套人”,似乎河套地区和“河套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更为直接的证据和联系。关于河套人生活的时代,有人说距今约7万年,水洞沟遗址生活的早期人类要晚一点,距今约3万年。我们有距今约1万年以上的岩画,有和水洞沟的动物骨骼化石相同年代的东西,比如鹿、牛、披毛犀、鸵鸟、野狗等动物的骨骼化石。
建议巴彦淖尔市能够重视,通过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和其他学科这些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包括实地考古,加强对史前文明的系统性研究,把史前文明史和现在的河套联系起来,把几个地区的河套概念联系起来,把河套人的概念落到河套腹地。对河套文化的源头做更科学、更理性的梳理,需要看学术研究和考古的深度,看发现的证据,把证据链串起来、连起来,证实我们这个地方也是“河套人”的发源地。要有动机意识,有动力去做大量的考古发现,把河套的古生物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区域性的东西。
第二,要讲河套文化大概念。现在自治区提出建设北疆文化,包括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等,要集中体现文化的显示度和集中度,就要抓大概念。比如甘肃的文化就重点说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上重点说敦煌、伏羲,大概念说清楚了,其他的就逐渐融入了这个体系中。
抓河套文化,大概念要落脚到河套这两个字之上。河套从地理、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条件来看,北部是畜牧业生产区,体现的是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南部体现的是农耕文化,现在说的河套就是这两个圈交叉的部分。
宁夏、包头、呼和浩特、赤峰、通辽等好多地方,都有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交融。在此基础上,加一个条件黄河,符合的就只有宁夏和内蒙古的“几字弯”到包头、呼和浩特的区域。如果再加一个条件阴山,河套文化核心区就以后套为主。
从大的范围看,黄河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阴山或者阴山所延伸出的文化都算河套文化,这个文化就是几位先生讲的大河套。要用宏观的视野,先站在大河套文化的立场上。早期的人类语言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同的。比如岩画所体现的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习俗,包括文明表达都是相近相同的。所以,大河套的概念包括西套、后套,也包括前套。讲大河套文化的时候,必须是有大河套的概念或者“几字弯”的大概念,没有这个概念,就不能把这里的文化和其他区域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
游牧文化套着农耕文化串着黄河和阴山,其间重合部分就是现在的后套,是指大河套的腹地、核心地带,这就把河套文化的核心概念确定下来。把河套这两个字作为大概念立起来,把大河套地区所有的史料、资料和成果都用起来。
要突出文化品牌的集中度和知名度,农耕文化、长城文化、水利文化、移民文化等,与河套文化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在丰富河套文化内涵的时候,可以把地理的、自然的、历史的、民俗的分类组装到河套文化里。
第三,要抓场景建设。新的场景概念是在信息化前提下,需求想获得实现的时候,可以提供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比方甘肃有一个《又见敦煌》的情景演出,一个是纪录片《河西走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又见敦煌》是沉浸式、代入式、体验式的情景演出,成了人们了解敦煌历史、敦煌精神、敦煌文化艺术欣赏和体验的一个项目、一个场景,成了敦煌旅游打卡地。
《河西走廊》纪录片经历了十几年,经久不衰。很多去敦煌、甘肃深度旅游的人都是受《河西走廊》纪录片的影响、启发、教育和感染而去的。
巴彦淖尔已经有了做大景区建设很好的尝试,如“渡阴山”自驾游。下一步可以找一个有代表性的岩画或文化符号、类型,着重强调、突出、宣传、显示,围绕着它形成300公里或500公里一个文化旅游景区。
巴彦淖尔的突破点只列举阴山岩画的例子,可以做起来,常年做下去。
第四,要寻找突破点。华莱士、葵花、黄柿子等,属于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一个小的点上抓起,进而实现重大突破。要想获得更重大的突破,不一定只是全市层面的决策,要上升成自治区,甚至上升成国家层面。
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先建立了一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张掖、武威、酒泉等五个地级市想做的事情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提炼成了省委的一个决策,由省委牵头实施,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由国务院审批通过。
河套文化品牌建设,要抓一个有高度、有质量的点。
第五,要搭建平台。要搭建有高度、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平台。为河套文化的项目争取荣誉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平台。比方说申遗,花山岩画在年代、铺开的宽度、历史的长度、内容的丰富度等方面,都不及阴山岩画,但花山岩画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阴山岩画还没有,要把阴山岩画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争取荣誉,把这些转化为资源和资产,进而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六,解决发展短板。“唯富一套”是河套在自然经济、农耕经济时代形成的名片。依托这样的自然条件,河套人民吃饱饭没问题,要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和富裕,还存在客观原因所形成的短板。许多地方发展速度快,除了依靠资源之外,还受益于国家安排的战略项目。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为契机,遵循总书记强调的,转化成具体的战略支持。有了经济保障,河套文化软实力建设才有硬实力的支撑和基础。
第七,要强化政策保障。要抓河套文化建设,说到底要有项目化、工程化这些可操作性的东西,最终要落实到文化旅游产业上,直接体现是巴彦淖尔的旅游人数。要想把旅游业做大,一定要有好的政策,必须要鼓励境外的、域外的和当地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能够真正发育起来,老百姓致富的门路会更宽更多。要制定非常好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育,特别是市场化主体的发育。
第八,要加强北疆文化研究。自治区党委推进北疆文化,把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文化、生态文化等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北疆文化大组团。
巴彦淖尔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要根据“泛河套”概念以及河套人和当地的关系,解决“我是谁、从哪来”的问题,从根本上把这段历史逻辑串起来,做一些更学术的研究,把北疆文化和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已有的成熟的学科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够把北疆文化科学化,最终形成的成果既是北疆文化的科学成果,又能够把河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梳理得清清楚楚,成果才能成为科学决策的参谋依据。
开展这项工作,要分门别类做课题研究,也要有经费支持,每一个学科领域要有一个牵头人,形成一个学科小组,久久为功,一定会出成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本文据2024年10月16日河套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