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维度、策略与原则

作者:王丙珍

□ 王丙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即全人类,自然本身涵盖森林、山岭、原野、草原、湿地、江河、湖泊、沙漠等空间之维,生命共同体即富有生机和多样性的有机整体。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生存梦、生活梦、生命梦和生态梦,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夙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此种原则性极强的生态观、民族观与文化观推衍至全世界及学科专业亦如此。同样,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因此,世界环境美学不能拘囿于“两希”文化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困境与文明意识。中国生态空间美学亦不能完全陷入古代文字典籍与单一的民族文化之维。生态空间美学既是地方的,又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和宇宙的。在地域生态叙事之中,空间美学占据重要位置。

一、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森林之维:游猎民族文学与森林美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申明:“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全世界99%的民族的99%的时间是在狩猎生产生活中度过的,探索游猎民族走过的全部历史进程即可深入到人类生态文化的最初起源。在这个城市化时代,没有哪些民族比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更加亲近森林。从千百万年以来至今,鄂伦春人、鄂温克人仍生活在兴安岭原始大森林的怀抱里,人们和森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敖鲁古雅使鹿部鄂温克人在2013年的生态移民之后不得不返回大山,因为驯鹿离不开森林,鄂温克人也一样。鄂伦春族素来被称为“森林之王”“森林之子”。森林是野生动物的森林,更是游猎民族与火神、山神共在的场域。鄂伦春族当代作家空特乐在《火神舞》中咏叹森林、神话和精神上的共鸣:“桦林/抖一抖叶子/呵着啼血的雾霭/袅袅飞向天空/迷人的彩虹中/扑来一只飞龙鸟//手中举一杯浓浓的黄昏/嫩绿的火苗/似火神的眼睛醒来/与岩石上的眸子/碰撞/所有声响/纷纷逃离/只以神圣的表情/咂摸这岁月这酸痛……”游猎民族和森林相互依偎,猎人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森林家园,让森林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童话、传说、故事、民歌和敬畏森林的生态审美思想成为森林美学的基本内涵。

二、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草原之维:游牧民族文学与草原美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祖国北疆,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曾两次到内蒙古调研,提出“守望相助”的寄语和希望。蒙古族是具有古老生态传统的游牧民族,世代居住在草原的先民创造人与草原生态相依相生的文化,承载着人们的生命意识、生活体验、道德记忆和审美意象。蒙古族在蓝天绿草之间用长生天、昆仑神、英雄史诗、琴声、牧歌、马背、蒙古包形成独特的草原民族审美文化内涵,草原美学的种子播撒在此且落脚、生根、发芽,展现草原人民对根的追求、崇拜和眷恋,凸显崇高美、神圣美、雄浑美、豪放美、辽阔美和自由美,正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所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蒙古族史诗《格斯尔》《江格尔》《嘎达梅林》传唱着绿色和白色的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感恩、热爱、依恋、重返和保护草原的生态诉求和英雄情结。蒙古族长调与马头琴诉说着先祖的迁徙史、人类和万物共生关系。草原空间孕育悠然自得而生生不息的生命、生活的无常和生态伦理的规则,见证万物生灵的成长和自我认同的存在。蒙古族被赞誉为“马背民族”“英雄民族”,龙马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精神,草原美学是内蒙古少数民族共有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家园。

三、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江河湖海之维:渔猎民族文学与江河湖海美学

炎黄子孙源起于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一带。赫哲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俄罗斯那乃人即中国赫哲人,其祖先的渔猎文化及人种联系并不局限于此地,这种联系延展至更远的南方,甚至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有着血缘关系。古代黑龙江地区的纹饰和太平洋艺术具有共同性,黑龙江流域流传着热带国度的神话传说,南方部落在黑龙江一带和渔猎部落相互接触。俄国人称黑龙江为“阿穆尔”,这个名称源于埃文基语“大河”,考古发现的猎取大鱼和海兽的鱼标工具证明高度专业化的渔猎文化,这种文化的产生意味着沿江靠海居民具有坚强勇敢的航海家精神。满族和锡伯族的口述文学依然传承着久远的海洋记忆文化,至今在三江沿岸生产生活的赫哲族口口相传着江河审美文化记忆。满族说部《天宫大战》《乌布西奔妈妈》《东海沉冤录》《东海窝集传》和锡伯族史诗《喜利妈妈》记录满-通古斯语民族的海洋生态审美文化。在赫哲族伊玛堪《吴呼萨莫日根》中,吴希那夫妇齐心赞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开江叉鱼,入秋打围。我们在这里,一年又一年打鱼打猎。可恶的萨满,逼得我们背井离乡。逃脱了他们的追赶,来到了这个鱼米之乡。像鱼似的聚到一起,七里沁河边有了村庄。大家捕鱼打猎,日子过得也挺像样。”

四、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主义和生态主义一体化思想,且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的战略目标。它调合现代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方式,生态空间美学能够助推可持续发展理念,回归绿色生存和生活方式,重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信仰意识、审美意识与生态意识。因此,生态空间美学不仅是“有人美学”“地方生态美学”,而且是“生命共同体美学”。

(一)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与政治性

生态空间美学既是地方美学、民族美学、人类美学,又是科学美学、道德美学和政治美学。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理论协同、传承与创新并重中,理论资源的活化、转化、通俗化有助于建立中国话语体系。中国生态空间美学不仅要从《周易》《老子》《庄子》等汉族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农业文明的理论源泉,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挖掘原生态游猎民族、渔猎民族、游牧民族的原生态文明,关注其活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流淌着的万物有灵观和生态审美观,并将其学科化、理论化、体系化、全球化。

(二)多元性、融合性与整体性

‌多元性‌指代语言、文字、主体等审美文化要素的差异共存,体现于非遗技艺、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亟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传承者与传播者等协同参与,共同夯实理论活力的基础。融合性‌即打破学科专业领域的壁垒,实现跨文化交融,如“日常生活审美化”、教育中的“五育融合”、文旅中的“非遗+产业”等。在路径层面侧重于专业学科与社会实践耦合,如产学研共同体等。整体性‌是以系统性思维统合生态审美意识,通过跨文化认同实现马克思理论强调的“整体性文明”,构造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态空间美学需以‌保障方向的政治性为统领‌,‌以凝聚认同的民族性为根基‌,‌以提供资源的地域性为载体‌,‌以浸润价值的人文性为纽带‌;再以文化奠基的多元性为基底,以交往驱动的联合性为引擎,以差异存在的共同体性为终极目标,在循环共生中推动中华民族美学理论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空间美学建构的原则

西方环境美学理论主要是以历史为轴划分的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实践空间、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理论。中国生态空间美学则以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思想、和谐共处意识及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万物有灵的信仰体系与生态审美传统为资源内核。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论强调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自信原则。

(一) 坚持传统自信、伦理自信与智慧自信

传统自信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连续性,指涉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以历史脉络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伦理自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契合,在生命平等的生态伦理中融入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感。智慧自信是实践创新的源头,以“天人合一”的空间理念与生态审美观衍生绿色发展理念,支撑中国美学话语权。

(二) 坚守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自信

理论自信是思想体系的坚守与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境界,突破后殖民现状与“西方中心论”,尝试中国生态审美文化形态的自主创造。文化自信为理论创新提供底气与价值根基,其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价值认同,激活传统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自信则体现东方文化认同的实践力量,保持精神独立性和理论的思想性,在文化创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信原则关注文明根基的延续性、文化基因活化与产业转化、创新动能的内生性、科技与文化叠加与创造的自主性。这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支撑,有机统一地构成文化理论创新的系统性维度,避免中华民族文化割裂‌,强化国际话语权,齐心构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生态空间美学范式。

综上,中国生态空间美学理论构造对内要汲取各民族的生态经验、生态认知、生态智慧、生态关怀、生态文化、审美思想和民族精神、地方知识和全球想象,对外要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平等对话。此举方可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华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中国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空间美学理论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彰显中华民族的口述史、地方经验和生态审美传统,又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中国的故事、经验、担当、信心与力量,在人类欲望需求与生态环境需要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包头师范学院)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语言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