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宝龙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基于革命、建设、改革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创造和形成的系统性精神体系。要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精神的解析。蒙古马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核心特质,既承载着草原文化的集体记忆,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品格。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蒙古马精神”的出场语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蒙古马精神的历史沃土,为精神萌生厚植文明原点。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文明坚韧品格的具象化表达。边疆严酷的自然环境,却造就了蒙古马不畏严寒、不怕干旱、耐力强劲的特殊禀赋。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与蒙古马相伴的岁月中,掌握了在逆境中自我革新、于困顿中开创新局的生存智慧。这一鲜明的主体品格体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坚韧品格。另外,蒙古马精神承载着中华文明“民胞物与”的共同体意识。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孕育了人、马、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牧民通过观察马蹄印深浅判断草场丰瘠,依据马群迁徙规律调整放牧节奏,形成人随马走、马顺草生的生态智慧。其深层逻辑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共同体思想深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是蒙古马精神的理论根基,为精神孕育铸就真理基点。唯物史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其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蒙古马精神的内生性驱动力。蒙古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迫使游牧民族以“走敖特尔”重构生产逻辑。游牧文明特殊生产方式与严酷生态环境构成的特殊矛盾运动,催生了蒙古马精神中耐力强、擅远跋的实践品格,这种精神特质绝非主观意志的偶然产物,而是物质生产条件在精神领域的必然映现。其二,人民主体性实践构筑蒙古马精神的外源性动能。事实上,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无法单独地发挥作用,其背后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在长期物质变换中形成的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集体意志,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创造力量在边疆治理中的实践确证。
百年奋斗实践是蒙古马精神的动力源泉,为精神生发淬炼现实起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草原儿女于百灵庙暴动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沉重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计划;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以马背为战壕,驰骋辽沈、平津战场,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内蒙古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接纳南方孤儿三千余名,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颂歌。改革开放时期,从首创“草畜双承包”制度破解牧区发展困局,到“西电东送”能源战略枢纽担当,再到创造连续八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奇迹等,书写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内蒙古,多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内蒙古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快马加鞭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二、“蒙古马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关联
从发展学角度审视,蒙古马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相似、内在关系相连。就生成机理而言,任何精神形态的孕育都不是驰思遐想,虚无缥缈的。不管是蒙古马精神,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萌生和发展,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淬炼赓续,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有着深层次的同源性的发展机理。就内在关系而言,蒙古马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特殊与普遍的逻辑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由众多形态各异却一脉相承的具体精神组合而成的精神系统。各精神在差异化发展中却因同根同源从未脱离普遍性,始终保持着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一致性演绎,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线。
就价值论向度解析,蒙古马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相同、价值规范相近。尽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不同精神形态的具象化和影响力有所差异,但不同精神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与党的人民立场是根本一致、相互映照的。蒙古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共御外侮、共谋发展、共创辉煌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中国共产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态度,以系列具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蒙古马精神的内涵特质蕴含相近的价值规范,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于实践论维度考察,蒙古马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使命相当、赓续目标相关。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作为支撑指引和动力滋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践要求。蒙古马精神作为草原文化的结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影响和鼓舞着各族人民,成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历史是鉴往知来最好的教科书。要善于从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已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代表性成果,以及蒙古马精神等其他精神成果,赓续传承因不同历史条件而变化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合成的磅礴精神洪流,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三、奋力书写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蒙古马精神新篇章
深化理论阐释,筑牢弘扬蒙古马精神的思想根基。蒙古马精神根植于内蒙古广袤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弘扬蒙古马精神,一方面,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立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史实,构建起以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多源史料支撑的数据库,在深度挖掘辨析中厘清蒙古马精神的生成脉络、演进逻辑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切实回应新时代发展所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升蒙古马精神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与引领力,还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做出对蒙古马精神的新时代解读,促进其实现现代化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炼出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精神标识,让蒙古马精神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创新传播方式,打造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宣传矩阵。在数字化传播维度,既可依据用户数字画像,根据偏好和习惯精准推送蒙古马精神内容以达到精准育人,也可以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打造蒙古马精神体验项目,以影像传播代替文字传播;在空间化传播维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阴山岩画遗址、《江格尔》史诗、鄂尔多斯青铜马具等转化为可感单元,打造沉浸式蒙古马精神主题空间;在仪式化传播维度,要借助蒙古族人民传统节日赋予特定场景以象征意义,强化精神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在国际化传播维度,借助草原丝绸之路构建对外传播框架,既要充分提炼蒙古马精神中蕴含的全人类普遍价值和共性的元素,也要展开差异化叙事,构建蒙古马精神对外传播的立体化叙事网络。
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弘扬蒙古马精神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规范化的组织领导机制。蒙古马精神的组织领导机制通过领导责任的明确及组织机构的设置,实现弘扬蒙古马精神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其次要建立常态化的精神教育机制。根据教育对象认知规律分阶段、一体化融入蒙古马精神,如在小学开展马文化手工体验,中学设置马背上的思政课等实践模块,大学开设蒙古马精神与北疆文化研究专题。最后要完善动态化的反馈调节系统。制定涵盖蒙古马精神成效转化的量化指标,形成可视化、可操作的评估标准。针对弘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误差、实践偏差等问题,通过定期评估、问题会商、策略迭代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弘扬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本文系2024年度北京理工大学党建研究会课题“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高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国家认同现状及统战对策研究”(B类)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